(山西)李旭红
2013年02月22日11: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45 年10 月,上党战役胜利结束,长治重新回到人民手中。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在资源丰富的上党革命根据地建设新型钢铁厂,为大规模的解放战争提供长期、稳定的军火支持。
勘察建厂
钢铁工业是军事工业的基础。为此,1946 年2 月, 晋冀鲁豫边区军工处派郑汉涛、陆达、耿震、刘贵福四人到长治以北30 公里的的石圪节一带勘察。2 月26 日,他们将新型钢铁工厂选址在故县村东一片地形隐蔽的沟壑里。
厂址选定后,厂长陆达起草了《关于建设上党钢铁工厂的计划商榷》,方案呈交上级,提出建设上党新型的钢铁基地分耐火材料、炼焦、炼铁、发电、炼钢、机械修理、翻砂、采矿、煤矿、水泥等十几个方面予以实施。上级批准了勘察小组的建议,并于1946 年春,派技师耿震等人作为先头部队进驻故县村筹建铁厂。
在炼铁高炉正式投产前,必须先将炼铁使用的各种原料的比例,通过理论计算进行配料,然后在小高炉反复试验,取得经验和最佳配料比例方案。为此,陆达等带领技术人员在一座一吨小高炉上进行配比试验。通过一系列试验,取得了大量科学可靠的数据,使铁厂建设工程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1947 年5 月初,阳泉解放。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阳泉荣华铁厂二号20 吨高炉整体拆迁至故县。军工处派陆达、陈志坚、宋忠恕、常韬等人带领人员去阳泉搬迁高炉。高炉设备的部件,如鼓风机、热风炉、锅炉、除尘器等一个个都是庞然大物,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重,没有大型运载工具,他们就用几辆马车捆绑在一起,或用汽车轮轴和梁架改装成平板车,在前轴上扎一根木棍作为驾驶杆。车子前后各200 人进行推拉,上山时前面的人向前拉,下山时后面的人则朝后拽。一部分人则在前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并在沿途设转运站,接应搬迁队伍。阳泉到长治一路都是崇山峻岭,经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榆社、武乡、黎城、襄垣、潞城九个县境,长途跋涉400 余华里。几百人冒着炎炎暑热,翻山越岭,先后往返三次,历时三个月,将高炉全套设备搬迁到了故县。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