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的来访 意外的收获
60年前,时任天津市学联主席、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的张济从同学的家中发现并取回了装有《周恩来中学作文》、《旅日日记》和一些活动照片等的小木箱,并通过“特殊”渠道送还给周恩来总理。昨天下午,在老人的家中,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张济向记者回忆并讲述了当年的情境。
1952年8月一个晴朗的下午,张济的中学同窗好友柴平突然来访。在市学联会客室里,张济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老同学,“他是从南方回陕西老家,特意来津找我的。”原来,柴平的父亲生前就读南开中学时曾与周总理是同学,1920年周总理赴法勤工俭学,离津前将一个小木箱(内有总理的《南开中学作文》、《旅日日记》及一些活动照片等)存放在一位同学处,后又转到柴平之父处存放。“柴平很认真地告诉我,这个小木箱文稿早应送还给总理,经反复考虑,在与他相识的人里,我是最值得信任而又能办成此事的。我对柴平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并郑重承诺办成此事。柴平告诉了我存放小木箱的亲戚家住址和应找的人,并嘱尽快去取。”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60年,但是张济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与同学柴平之间交流的每一个细节。
“此事意义重大,不容有变。”次日一早,张济便骑上自行车由市区到西郊往返60多里,顺利取回了这个小木箱。他的这一举动也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之后,按照天津市委和党中央的指示,由市委通过机要交通,将这一箱总理早期革命文稿,连同张济书写的说明一并报送给中共中央办公厅。“现在我还记得市委给中央信件的内容是:
中央并恩来同志:
天津青委转来该处干部张济同志(天津市学联主席)从其同学柴平处取回周恩来同志在天津南开中学时代的作文和留学日本时代的日记本各一册,现送上。
中共天津市委
1952.9.12
张济回忆说,党中央办公厅收到这箱文稿后立即送还给了周总理。后来,据周总理的侄子,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周尔流教授说,1954年秋天,有一次他到总理家时,适逢周总理和邓大姐一起边翻阅这些革命文稿,一边愉悦交谈着。周总理还告诉周尔流,这是天津发现送来的。1957年,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来华,周总理陪他抵津访问时,天津青年报记者曾向总理提及革命文稿一事,总理还风趣地说,那里边有个人英雄主义,也有温情主义,你们要分析着看。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后,邓大姐将这箱革命文稿送交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精辟的内容 生动的论述
60年前发现并取回文稿时的情境,至今仍萦回在老人的脑际。虽然采访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但是老人的谈兴不减。提起这50多篇文稿,张济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总理的革命文稿内容精辟、论述生动。周总理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目的。1913年进入南开中学后,立志救国,更是发奋读书,学习成绩优异。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撰写了许多激情的诗文。他身体力行学新知、传新思、演新剧,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挽救“积弱不振”、“外侮日逼”的祖国。
张济讲述说,在总理的革命文稿中有1920年装订成册的《南开中学作文》五十多篇,都是周总理的手迹,每篇作文的题目下面,都署有“周恩来”三个字。全部作文都有教师批改的评语。这些作文真实地反映了总理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些作文也反映出总理诚朴真挚的感情与品德。
1917年,周恩来的中学时代结束了。他抱着“邃密群科济世穷”的决心,怀着救国济世的志向和学习、研究新思潮的急切愿望,东渡日本留学,寻求真理。周恩来旅日历时一年有余,小木箱中的这本《旅日日记》是用硬皮专用日记本记的。日记字迹清秀,言简意赅。在每页的右上角,都写了一段警句。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发生,他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俄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情地阅读、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书籍,开始接触和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周恩来在东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期间,还积极投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卖国的斗争。这些,在他的《旅日日记》中都有所反映。
“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他那带点天津味儿的普通话总是让人听着倍感亲切。他每次到天津总忘不了说,天津是他的第二故乡,自己也是天津公民。”张济告诉记者,自己有幸多次见过周总理。现在,每每回忆起来都使他浸沉在幸福之中。“周总理的青年时代,是他光辉一生的起点。他的崇高思想、渊博知识、卓越才能、优秀品德,是从青年时期逐步培育起来的,是成就伟大业绩的坚实基础。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的光辉思想、伟大业绩永远与天津海河儿女相伴。这是我们天津人民的光荣,更是催人奋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张济动情地说。而在他的脸上,记者分明看到了这位老人的骄傲与坚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