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故事
含英咀华 求学之时展现特殊才能
“周恩来在写作方面可谓颇具造诣,‘含英咀华’这四个字用在周恩来身上尤为恰当。”南开中学老校友、校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周鸿飞介绍说。随后在他的讲述下,记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早在求学南开中学之时,周恩来便已经在写作方面表现出了特殊的才能。
当时南开学校经常举行课业的比赛,借以鼓励同学们上进的兴趣。周恩来积极参加这类比赛,他把每次参加比赛看作是检查学习成绩、交流心得、抒发己见的好机会。1916年春,周恩来上二年级时,又参加了全校一年一度的作文比赛会考。作为被班里挑选出来的写作高手,周恩来一口气写了洋洋上千言。当天晚上教师阅卷,对周恩来的文章极为赞赏,批语指出,其“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第二天发榜公布,周恩来荣膺第一名,他所在班获得班际第一名。奖品是一幅由南开创办人、校董严修亲笔题写的“含英咀华”四个字的匾额,寓意读到了好文章,能够体会其中的精华。
别人写作文都打草稿,往往涂涂改改,他却努力打好腹稿,不打草稿。写前深思熟虑,缜密思考,周密布局,然后下笔就写,一气呵成。这样练得多了,七八张红格纸就可一挥而就,圈涂很少。而且越写越快,越写越好。他写的文章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深刻、文笔清新,既反映了他中学时代的先进思想、广博的知识,也充分显示了他那多方面的卓越写作才能。他的作文深受老师赞赏,多次被评为“传观”之作。
当时南开学校有国文学会,以阅读研究国文和锻炼提高写作能力为宗旨,是师生共同组织的,参加的学生都具有较高的国文和写作基础。它对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规定了必须阅读的文史书籍,会员必须按时到会所阅读,并实行借书、签名制度,“以验会员勤惰”,每人备劄记二册,以利勤学勤练。周恩来当时是国文学会的四个干事之一,他积极组织和参加国文学会的活动,精心阅读了大量文史书籍,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无疑也是起了作用的。
他重视多写多练,除了完成课堂作文,还为学校的多种刊物撰写稿件。仅据《南开星期报》《校风》《敬业》各期登载的可以断定为周恩来作品的不完全统计,共有文章25篇(包括论说12篇,其他13篇,其中有小说、杂忆、游记、剧本、译文、小史、编志),纪事137则(包括特别纪事《本校十二周年纪念会纪事》《第九次毕业式记》),笔录3篇(包括《梁任公先生演说词》《蔡孑民先生演说词》),诗歌7首。
说到怎样写好文章,周恩来曾在《校风·课艺选录栏》提出三条标准:一、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二、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三、文中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之处。这三点正是周恩来中学时代的论文所具备的文风,同时也是他有关写作经验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