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作文原作及点评摘编
海 军 说
(一九一五年冬)
兵,凶器也。战,危事也,此右文之言,岂尚武之国之宗旨乎?是以立国于今世者,无不视其军事之强否,以判其国优劣。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斯人人所奉为公理,百验不磨者。
夫军有海陆之分,陆军仅能施威于境内,擢武于边疆,山川之阻,有难色焉。若海军可航彼领湾,守我海港。保旧疆土,辟新大陆,惟焉是赖。故陆军为海军之后盾,海军实为军事之先驱也。
试瞩目环瀛,彼英伦以区区之三岛,领印度,据埃及,占澳美,凌东亚,赫赫乎执世界之牛耳,扬扬乎为全球之主人。东瀛亦以岛国,一战而败我,再战而胜俄,占台湾,据朝鲜。居近世之后起,为黄种之出色。其它如法如美如德,亦复如是。而其国民莫不挟其雄心毅力争风角胜于天演界中,逐焉皆是。何非其国势是强、军势之盛。又何非其海军之力,足以撼震寰球有以致之乎?
返观吾国,百年前守闭关主义,庞然自大,视异种为夷狄,视他族为化外,海军之事固无庸议也。其后海禁大开,执政者亦知非拘泥于古所能强国,于是有倡练海军之议。聘外人为教师,其始固甚劲练,继乃改以华人为帅。炮不研改良之术,兵不教施放之精。泄泄沓沓,昏昏梦梦,终日酒地花天,于军事无丝毫之研究。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其自侮自伐既如此,于是又甲午之败。全军覆没,虚容尽失;割地丧师,真情毕露。强盛之希望即成泡影,和平之期意复为幻想。弃良港,舍巨款,以图一时之安。而外人鲸吞蚕食之议,瓜分豆剖之思,无稍息焉。夫当此廿世纪,强权潮流之日,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
民国承之执政,在野者据此两种优劣于是有扩张海军之议。言之非艰,行之为艰。或曰:吾国之良港既已租出,财政又复困艰如是,练海军者将徒空言也乎?曰:是,又不然。夫海军之练,其耗费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广,虽今日耗无限之金钱,亦所不恤。借债练军固属不可,然以国家之税练国家之军,又奚不可哉?至军港之佳固多,若秦皇、若葫芦、若象山,又何非吾国主权所及之地耶?果尔,则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执世界之牛耳,保东亚之和平,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
【周恩来教师评语】
笔酣墨饱,气势汪洋。青年有此文字,后日必不可限量矣,勉旃。
【南开中学语文教师常虹点评】
本文题为《海军说》,但文章开头并未从海军说起,而是先从军事武力谈起,肯定了人人信奉的“百验不磨”的公理——“军事之强否,以判其国优劣。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然后作者才转到议论海军上,作者认为海军有“航彼领湾,守我海港。保旧疆土,辟新大陆”的作用。而且“陆军为海军之后盾,海军实为军事之先驱”。文章的真知灼见,已显端倪。
接着作者以海战实例为镜鉴,得出“又何非其海军之力,足以撼震寰球有以致之乎”的判断。文章笔锋一转,反观国内,对比之下道出了中国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衰微现状:“继乃改以华人为帅。炮不研改良之术,兵不教施放之精。”并分析其原因:“泄泄沓沓,昏昏梦梦,终日酒地花天,于军事无丝毫之研究。”这样就致使本国殆于“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声声警语,振聋发聩。
而文章最后一段,又借“练军之难”的答问转承深入,对海军建设进行实质性的思考。古来答问都是为答而问的(戴震论孝经语),此文亦不例外。前文叙述海军之必要,后文自然须论及建设海军之法。答问的妙处在于不隔断文章气势,使得文章气贯理畅,内容连贯清晰。此处的回答既强调了练军的重要,又道出了练军的方略。作者继之大胆设想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执世界之牛耳,保东亚之和平”。因此在文尾大声疾呼“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重复中有发问,也有抒情。一片雄心壮志挥洒其间,文终而气不竭。表达了文章“兴海军,强中华”的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