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解密:“中国”一词含义经历的曲折的变化

2013年03月11日07:55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词义考

 “中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中国”的含义却经历了曲折的流变——

明末来华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等带来世界地图和五洲四洋观念。瞿式耜《职方外纪小言》云:“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这是对传统的“中国者,天下之中也”观念的理性反思与修正。上为艾儒略《职方外纪》中的世界地图。

“中国”一词出自汉语古典,是一个今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从古代到近现代,其词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它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外交会的产物。这种曲折的流变体现在:从古代的“城中”义到“天下中心”义,进而演为近代的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

古汉语中对“中国”的解释

中国之“中”,甲骨文、金文像“有旒之旆”(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中”(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申发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有“以己为中”的意味,与“以人为外”相对应。

中国之“国”,繁体作“國”,殷墟甲骨文尚无此字,周初金文出现“或”及“國”字,指城邑。《说文》:“邑,國也,从□(wéi)”,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首先是军事堡垒,“□”示城垣,其内的“戈”为兵器,表示武装,含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之义,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由“中”与“国”组成“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如青铜器《何尊》铭辞记周王克商,廷告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周书·梓材》追述周成王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诗经》、《左传》、《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此词。

(责编:孙琳、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