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盘点:我国外交史上几起不同寻常的高层访问

■ 李景贤
2013年03月21日08: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打上“历史性”印记的邓、戈会见

1989年5月中旬,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双重身份,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因为苏联解体,中(指新中国)苏关系仅存续了42年零86天。在42年里,只有两位苏联国家元首,即伏罗希洛夫和戈尔巴乔夫,各一次正式访问过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了20多年后,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作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被媒体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此前,中苏两国外长进行了互访,为这次访问进行准备。1988年12月2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入主克里姆林宫近四年的戈尔巴乔夫,显得有点春风得意,滔滔不绝地与钱其琛外长谈话,其中一句话最有分量:“对于苏中之间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苏方感到也有过错。”我在场听见此话,甚感意外与惊讶。苏联最高领导人一共有七位,其中正式向我方承认在对华关系中有过错的,此前只有斯大林一人。此举自然受到中国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1989年2月4日,邓小平同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身份,在上海会见来访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时,说出了已经成为“世纪经典”的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我在场听到这句言简意赅的话,兴奋、羞愧、佩服“三味杂陈”:我们为他老人家写了许许多多参阅材料,洋洋洒洒一两万言,却顶不上这再普通不过的“八字组合”!邓小平同志还扼要点了一下,与戈尔巴乔夫见面时,将要讲些什么,怎样讲。

小平同志有个机智小幽默,也让我印象深刻。在会见中,苏联外长提出,戈尔巴乔夫拟于5月中旬访华,称其与钱其琛外长已经谈了这个问题。他显然是打了个马虎眼,想让小平同志先确认戈访华的日期,使之既成事实。但老人家已从陪见的钱其琛外长那里得知,双方尚未商定此访日期,便识破了这个小计谋,淡淡地说:这个事儿由你们两位外长继续谈,“我听你们指挥”!

当年春天,北京等地政治上不太平静。在苏联高层,曾出现过某种推迟戈尔巴乔夫访华的声音,苏联副外长罗高寿、苏驻华大使特罗扬诺夫斯基则反对这样做。戈尔巴乔夫与谢瓦尔德纳泽反复分析后,认为中国政局不至于发生逆转,对这种声音置之不理。

在访华期间,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同志、中国国家主席举行会见,与中国政府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进行会谈。邓、戈会见则是一场重头戏。在会见中,小平同志扼要地回顾了一二百年来中俄、中苏关系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强调把问题讲清楚后“一风吹”,“把重点放在未来”。关于20世纪60年代那场中苏大论战,在其中扮演过“并非无足轻重角色”的邓小平同志,主动承担了中方的责任:经过20多年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对此,戈尔巴乔夫也作出积极回应,再次重申:对苏中两国间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所产生的某些问题,苏方“也感到有一定过错和责任”。

戈尔巴乔夫此访已过去20多年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另一番话,一直让我念念不忘。谈话一开始,他就特意谈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两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强调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我在场听到老人家这番话,实感意外,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当时在我国国内受到不少人猛烈抨击,认为这“只不过是滑向资本主义的跳板”。

苏联解体后还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同志就到南方发表谈话。认真学习谈话后我才领悟到,老人家对戈尔巴乔夫所说的上述那番话,是总结苏联、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有感而发,这关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这表明,邓小平同志真诚希望,“十月革命”这面旗帜,能在列宁故乡的上空继续飘扬下去。

戈尔巴乔夫访华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就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这个最后职务。他之所以一直保留着这个职务,就是为了与戈氏举行会见。由此可见,他对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何等重视!

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功过是非有待后人评说。不过,他的中国之行,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中苏两国人民的愿望,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在中苏关系史上,“应当被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钱其琛外长语)。但是,中苏关系正常化之所以能够实现,两国间新型关系之所以能够确立,主要应归功于邓小平同志的英明决策和多年的不懈推动。这位伟人的这一历史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