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革命道路获得成功的启迪:先工业化后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根据中国国情处理中国问题就成为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因此,一方面要实现从建党伊始就始终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特别注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和道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制订《共同纲领》时,有些代表曾提议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共同纲领》中去,但中共领导人表示不同意,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因为要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还是相当长久的将来的事情,如在共同纲领上写上这一个目标,很容易混淆我们今天所要采取的实际步骤”;“在中国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必须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全国最大多数人民的要求”。(《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毛泽东在194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说过:到底何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15年。(参见《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1951年2月18日,毛泽东在他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中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的设想。刘少奇解释说: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最少十年,十年建设加三年准备是十三年。到那时看情形怎样,或再搞个五年计划,进入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步骤,少则十年、多则十五年,二十年恐怕不要”(《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第209页。)。
中国共产党主张不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主要是考虑中国生产力非常落后,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也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才能够向农民提供组织起来所必须的拖拉机等物质和技术支持。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大大激发生产力要素的活力,有利于国家工业化进程,因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中共领导人认为,“只有在经过长期积累资金、建设国家工业的过程之后,在各方面有了准备之后,才能向城市资产阶级举行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进攻,把私人大企业及一部分中等企业收归国家经营。只有在重工业大大发展并能生产大批农业机器之后,才能在乡村中向富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的进攻,实行农业集体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第148页。)经过十年建设之后,工业大大发展,农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国家经济的领导作用加强了,成为绝对的领导;管理经济工作的干部成熟了,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数量也多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也大大加强了;组织上人民代表会议加强,人民民主政权巩固了;这时,才能采取步骤进入社会主义。(参见《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第210页。)中共领导人既反对“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把中国建设成为资本主义共和国”的极端错误的右倾,也反对“过早地、过多地、没有准备地去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因而使共产党失去农民小生产者的拥护,破坏城市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盟,这就要使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走向失败”。(《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第149页。)
刘少奇甚至设想:“工业国有化后资产阶级被废除,农业集体化后富农、小资产阶级被废除,就使中国成为没有大小资本家的国家。”中国经济成分也由五个变成三个,只剩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个体经济。前两者很大,后者逐步缩小。30年以后,国民经济中90%多是社会主义经济。“从农业集体化后就没有剥削了,只有劳动人民”;国家“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名称不一定改,仍叫新民主主义也可以”。(《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第215—216页。)刘少奇的设想,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之后虽以公有制为主体,但仍有私有制,即个体经济;二是名称仍然可以称为“新民主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