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掀起之时,我们曾经宣布,要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初,面对出现的新情况,又试图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搞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第351页。)。分析这一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可以看到时代因素的深刻影响。
其一,由于社会主义改造时间过于急促、工作过于粗糙,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农村一些合作社不仅没有增产,反而减产,农民生活水平反而有所下降,有些地方农民“闹退社”。城镇小商小贩和手工业改造、合并得过于宽泛、形式也过于单一,给人民生活带来一些不便。由此引发产生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全国热浪滚滚,人们欢欣鼓舞;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人们突然发现,并没有“一步登天”(当时宣传口号有“社会主义是天堂”),有些地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降,难免产生不满情绪。这给一心为群众谋福祉的中共领导人以很大震动。
其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全面否定和揭批斯大林,暴露了苏联计划经济运行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诸如经济管理中官僚主义严重,农业生产、轻工业生产长期完不成指标,农产品、日用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等。这一重大事件,引发中共领导人对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和苏联建设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思考。原来计划经济也并非完美无缺,苏联模式也存在弊端,既如此,我们不能再照搬照抄,必须“以苏为鉴”,必须根据中国国情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是基于此,从1956年开始,中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并取得一些积极成果。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会还接受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与此同时,在农村积极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些探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
五、中苏交恶引发警觉:在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积极成果。但很可惜的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后,党对国内主要社会矛盾判断出现失误,指导思想急剧“左”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滑轨。所有制形式单一化,即单一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最终走上追求“一大二公”的更为激进的“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并封锁中国,中共领导人作出战争与革命是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的判断。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交恶之后,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更加恶化。警惕外敌入侵、准备打仗,就成为国家的战略任务。国内建设划分为一、二、三线进行布局,这不能不制约和影响经济建设的速度。
冷战氛围下,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舆论叫嚣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并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二代第三代身上。对此,中国共产党绷紧警惕之弦,时刻提防西方国家的颠覆和破坏。中共领导人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及其对华不友好始终感到巨大压力,认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发表在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的《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一文明确提出:“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几十年内是不行的,需要一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成功。在时间问题上,与其准备短些,宁可准备长些;在工作问题上,与其看得容易些,宁可看得困难些。这样想,这样做,较为有益,而较少受害。”
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交恶后,中国共产党判断苏联已经蜕化为“修正主义”国家,东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也跟着“变修”了。苏联对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尤其是挑起与中国的珍宝岛武装冲突,中共领导人认为苏联已成为彻头彻尾的“社会帝国主义”。鉴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起维护马克思主义阵地、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重任,“反修”、“防修”由此成为首要政治任务。
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逐步升级,中共主要领导人认为在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资本主义随时可能复辟。党的工作重点越来越集中于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以致掀起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灾难性后果。社会主义道路由此走了一段弯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巨大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