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时代性

李占才
2013年04月10日10: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受苏俄革命成功实践的时代感应,中国共产党开始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共领导人决定,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冷战背景下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中共领导人又决定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共领导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经曲折,中苏交恶后引发警觉,中共领导人对国内主要矛盾判断失误,促使这个探索开始滑轨,最后出现“文化大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近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共领导人毅然选择改革开放新路,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事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次抉择、转折,都受时代条件的深刻影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从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到付诸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回顾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发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追求及其实践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观的发展或飞跃紧密相连,而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以及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与发展,既受时代发展主题的影响,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苏俄革命的新时代感应:向往、追求社会主义前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演化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苏俄革命成功的榜样作用,不能低估。尤其是苏俄集中国力推进工业化的做法,使其从欧洲的一个三流国家,跻身欧洲强国甚至是世界强国行列,这给中国的有识之士以无限遐想,认为落后国家要奋起直追赶上强国,必须集中国力办大事,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建设。所以,效法苏俄,走苏俄式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和有识之士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近代中国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追求中国的光明前途而不懈奋斗,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死胡同,以马列主义为指南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勇敢地承担起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前途。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追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中共二大宣言”明确宣告其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中共六大《政治议决案》指出中国民主革命“有非资本主义的前途,亦就是社会主义的前途”(《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01页。)。

中共领导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明确提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定要转向社会主义,同时逐步认识到这种转变是有条件的,是有个过程的。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民主革命成功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发展到第二阶段,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得到彻底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中国人民的意愿,经过必要步骤,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制度而奋斗。”(《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页。)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