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规划和实践
在发展问题上,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1963年,毛泽东明确指出:新疆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3]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对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过一些战略思考,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出新疆经济发展的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农牧业。新疆“一五”计划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发展畜牧业,整顿提高现有企业的生产水平。1958年9月,朱德在新疆考察工作时作出指示:新疆和全国一样,首先要抓住钢铁、机械、粮食这三项,特别是钢铁和粮食更为重要。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要大量发展棉花和畜牧业。并计划到1962年使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产棉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羊毛和肉食产地之一。[4]1966年1月,在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周恩来专门就新疆棉花生产作出指示:一是新疆要在1965年棉花单产60斤的基础上,1966年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在三至五年内达到或超过苏联1964年单产92斤的水平;二是新疆棉花生产布局要调整,应在南疆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66年3、4月,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新疆考察时提出新疆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他说,新疆有这样大的草原,很好,你们要保护草原、建设牧区,新疆要实行农牧结合,增产更多的商品畜产品。一定要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注意改良草原,合理利用草原,搞好草原机具改革,要在草原上撒种子种草,搞好草原的水利灌溉,防止草原退化。在牧区要搞半牧半读,给牧民增加一些文化,这是提高生产力最重要的办法。[5]党中央领导人的这些重要指示,为新疆大力发展农牧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新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石油工业、有色及稀有金属工业。195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订了在中国新疆省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和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协定。自1955年起两个公司的苏联股份完全交给中国。从此开始了新疆石油、有色及稀有金属自主开发的新阶段。1955年国家决定钻探克拉玛依油田,1956年就进行小规模开采。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达164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39%。石油工业和有色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
二是新疆要开发必须首先解决水利和交通问题。1957年8月4日,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以新疆来说,那里有石油资源,有各种有色金属资源,有可以开垦的农田,适宜种棉花,但这只是好的条件,不要忘记那里还有困难。新疆水利不够,要大大地改善水利系统,才能开发。交通也很困难,不仅要修通从兰州到新疆的铁路,而且要修通北疆到南疆的铁路,才能开发。”[6]
关于水利,周恩来1965年视察新疆时,对兴修水利问题给予直接指导,他在听取自治区党委汇报时说:一定要抓重点,中央有中央的重点,你们有你们的重点。你们的重点还是抓水利。第三个五年计划还是要以地面水为主,要以修渠修水库为主,重点整治渭干河、库车河、叶尔羌河;地下水只能试办。
关于交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修建兰新铁路、南疆铁路给予极大的关注。1952年9月,陇海路由天水延伸到兰州,毛泽东挥笔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1953年,兰新路兰州至玉门段动工修筑。1958年底,兰新铁路西出阳关,跨越红柳河进入新疆,从此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62年12月9日,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齐,与全国铁路联网。因中苏关系恶化,中央决定兰新线乌鲁木齐以西至国境线铺轨工程停止。1973年7月,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南疆铁路(吐鲁番大河沿至库尔勒段)上马,12月周恩来批准阿拉沟方案,1979年11月竣工。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下,新疆的水利和交通事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
(四)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发展和稳定新疆的重大战略决策
屯垦戍边是汉代以来中国中央王朝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社会、促进边疆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借鉴历史上屯垦戍边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了建国后的形势,新中国成立伊始,就规划了新中国屯垦事业的宏伟蓝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六军进疆以后,和三区民族军以及陶峙岳将军率领的国民党起义部队,共同肩负起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使命。为巩固新生政权,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保障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鉴于屯垦戍边的长期思考,从稳定新疆的全局观点出发,决定安排驻疆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要求驻疆部队担负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的两大任务。1949年12月5日,他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当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号召全军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的光荣传统,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这个指示,驻疆部队在全疆范围内的所有战略要地部署兵力,在天山南北按照师团布点, 除一部分人员担任国防任务外,大部分人员投入生产运动,分别进入能够开垦的军事要地,既驻防又屯垦,自己生产就地取食。边开荒边生产,当年做到粮食自给,肉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这实际上拉开了组建兵团的序幕。
1952年3月,毛泽东又发布《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批准部分部队转业:“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遵照毛泽东的改编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31个师几十万军队转为建设师,其中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的15个师,仅新疆就有11个师十余万人。1953年5月,新疆军区又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关于军队整编及集体转业的命令,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这就使得兵团的雏形呼之欲出。
195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给西北军区和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发报,提出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8月6日,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决定,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复电新疆军区,同意二十二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统一领导下辖的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师和9个直属团。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宣告正式成立。1956年5月,农垦部成立后,兵团受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双重领导,党政工作受自治区领导,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农垦部的直属垦区。这是中央发展和稳定新疆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生产建设兵团又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汉族支援少数民族,兄弟民族相互支援,推动新疆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形式。
作为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新疆的繁荣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疆的解放和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的真知灼见和英明决策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