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前进的中南关系
中南关系的曲曲折折都与南苏关系、中苏关系纠缠在一起,几十年难解难分。二战期间,中南两党虽然远隔万里,各自在东西两线同法西斯进行殊死的战斗,而且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两党都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策,坚持武装斗争,都在解放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两党都把对方视为同一战线的战友,和相互信任的同志。两党通过自己的媒体,都对对方表达了极大的关注、声援和钦佩之情。
中共在延安和重庆的报刊大量报道了南共和铁托反抗法西斯的事迹,仅《解放日报》在1941 至1945年间,就发表了近600 条有关消息和评述。南共游击队对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也做了大量的报道,并称,南中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着“相同的命运和斗争”。南斯拉夫游击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根据艾德加?斯诺撰写的书籍和资料编辑出版了题为《中国游击队的万里长征》和《中国青年的斗争》两本小册子,以颂扬中国人民斗争的业绩,激励南共游击队的斗志。
然而到了1948 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像平地惊雷,令中共猝不及防。在当时条件下,中共对南共的态度只能同苏联保持一致。中共对情报局决议表示“完全同意”,并公开表示支持。但苏共对中共表态,仍不满意。据余湛(20 世纪60 年代任外交部苏欧司司长,“文革”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回忆,刘少奇曾告诉他,当时党中央发表决议还不行,最后以刘少奇名义发表一本小册子《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才算了事。
1953 年6 月,斯大林逝世后近3 个月,苏联主动同南斯拉夫改善国家关系,两国重新互派大使。1954 年,赫鲁晓夫派人专程来华面见毛泽东,通报苏共中央决定会见铁托,改善苏南关系的意见。后来,苏共中央又转达了南共联盟希望同时改善同人民民主国家关系的愿望。中共中央决定,由驻苏大使张闻天在莫斯科同南驻苏大使进行建交谈判。
早在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时,10 月5 日,南斯拉夫政府就发表声明予以承认。当时考虑到苏联的态度,中方没有立即同南建交,而把建交问题搁置起来。建交需要双方表态、承认,几经周折,周恩来外长致函南斯拉夫外长确认中方“欢迎”同南斯拉夫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建交谈判才最后完成。1955 年1 月10 日,中南两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后来双方确认,以1955 年1 月2 日为中南两国建交日。1955 年3 月,中方任命伍修权为首任驻南大使。从此,中南两国外交关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