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为民族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夫妻

吴艳
2013年05月07日11:14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正确把握政策,真心帮助各族群众

李长猛曾说:“民委工作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时间长达22年。”上世纪50年代,李长猛主管云南省民委工作,围绕着“疏通民族关系、团结生产进步、对敌斗争、和平协商土改、直接过渡”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昆明市回民大多数是城市贫民,没有固定的职业,在新中国成立前比较贫困,许多人靠摆小摊、卖烧饵块和松子等为生。李长猛到北京开会时,听取了北京、天津等地开办街道企业帮助回民就业的经验,得到很大启发。回来后,李长猛与昆明市民委商量,由省民委拨给经费,开办街道企业,成立了回民饵块厂、五金厂、帆布厂等,解决了许多回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这些企业办得很有成效,并有所发展:五金厂后来成为昆明市开关厂,帆布厂成为劳保用品厂,饵块厂也一直办得很红火。

为做好伊斯兰教工作,李长猛经常与马惠亭、马兰亭等著名阿訇接触,交流思想,给他们讲解政策,帮助他们处理有关事务。1958年后,党的宗教政策受到“左”的干扰。1963年,李长猛到北京参加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全体委员会,并当选为委员。会上,李长猛看到一个《十禁止六保证》的文件,感到不妥,就在会上发言时提出了一些意见,他说全国各地时间条件不同,不能一刀切、一个样,有的地方可以推行,有的地方则不适用。正是李长猛的工作和坚持,使得昆明的回族群众在“文革”中受到的冲击较少。

1974年,在中央处理“沙甸事件”的会议上,中央工作组组长袁牧找李长猛谈话,李长猛向他讲解了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的特点,还讲了伊斯兰教的“五功”等,希望他正确理解回族和伊斯兰教。袁牧问他对宗教的态度,李长猛用马克思和毛泽东对宗教的论述来回答了他,意在说明信教和不信教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应由他们自己决定,别人不能“代庖”,并明确表示自己反对关闭清真寺。

1977年,当时的云南省民族边疆工作委员会主任孙遇亭让李长猛组织滇西、滇东北回族参观团,李长猛在参观团学习大会上谈了自己对“沙甸事件”的看法,坚持认为“沙甸事件”不是反革命武装叛乱。李长猛在处理“沙甸事件”中坚持了不畏上的精神和正确的宗教观,积极维护了回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半个世纪的牵手

1950年李长猛与陇若兰结婚。婚后他们聚少离多,1953年,陇若兰调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后,他们才开始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家庭。陇若兰说:“结婚前我们生活在理想王国,结婚后才面对具体的家庭生活问题,也才更深入了解彼此的人品和习惯。长猛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优、缺点都很突出,固持己见、过于直率是他难改的毛病,而他的优点也很有特色。”

在民委工作期间,李长猛是公认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模范。1955年,李长猛家搬到青云街蔡家巷民委宿舍,与民委干部有了较多接触。李长猛的母亲因为苦日子过惯了,好衣服要出门才穿,在家都穿得比较破旧。当时民委管人事的干部看在眼里,心想李长猛家上有老人,下有几个孩子,经济可能比较拮据。于是跟李长猛说,人事部门的干部共同提出要给他们家困难补助。李长猛一听就急了,说是母亲多年养成的节俭习惯,他们家经济并不困难,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回到家后,李长猛急忙跟母亲强调不要再穿破烂的衣服了,民委干部会因此要给他们家补助,这怎么能要。

上世纪70年代,李长猛带一批干部到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同去的干部对陇若兰说:“李主任太死板了,到了上海,我们说离杭州不远,要求去杭州看看,他都不同意。说‘不能用国家的钱游山玩水’。”李长猛主编《云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期间,各州县到昆明编书的同志,常会带些土特产送他,贵的东西如香烟,他坚决退回,土特产要付钱才能收下。

李长猛自己生活节俭,抽烟只抽便宜的春城牌香烟。陇若兰曾劝他多次,如果不能戒烟就抽好些的。李长猛则说:“香烟都一样,分什么高档的、低档的。”陇若兰曾经给他买过一件50多元的棉布衬衣,他说了好些次买贵了,要陇若兰以后不要买这样的了。但他的亲朋好友有困难找他时,他都会几百元地给。李长猛还资助过一位傈僳族的姑娘读书。陇若兰说:“当得知民委没有经费资助困难学生时,他直接从衣兜里拿出500元给了她,并带她到家里吃饭,让她每月找他拿钱就是了。后来这位姑娘毕业回老家当了教师。”对此,陇若兰也曾有过怨言:“对外人他总是热情无私,对自己的孩子却苛刻严厉。他只要打个招呼,女儿就可以在近点的地方工作,儿子也不用大老远去西北当兵。他却说‘越远越好,让他们去接受锻炼’。”但后来,陇若兰慢慢意识到,李长猛对孩子们的严苛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是更负责任的爱。

李长猛特别喜欢与基层群众聊天。在云南民院工作时,他常到学生宿舍与学生聊天,甚至学生搬宿舍他都去帮忙,几乎90%以上的学生名字他都叫得出来。陇若兰回忆说:“那时没有手机联系,有事到他办公室,常找不到他。学生的问题常常是他先发现的。有的干部说他是辛辛苦苦的事务主义者。对这种评价,长猛认为恰恰说明他不是高高在上、只会坐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官僚。”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巍山修水库,李长猛常到工棚与民工聊家常,民工的要求和意见,常常是他这个总指挥第一个了解。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解决粮食问题,李长猛抽调一部分民工去种菜、养羊,粮食不够就多吃瓜菜,保证半个月吃一次肉。结果有的民工工时已满、应回乡轮换第二批人员来水库时,他们都不愿意走,要求继续留在水库。

1997年,李长猛76岁时才完全离休。他晚年患糖尿病,身体越来越弱,家人曾多次劝他注意身体,他却仍不知疲倦地工作。2001年7月21日晚,李长猛逝世,按回族丧葬仪式被安葬在回族公共墓地。

如今,陇若兰老人已经85岁高龄,但她仍旧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的民族事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责编:常雪梅、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