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赶建医院房屋,毛泽东从宁冈、永新等地调来很多木匠、石匠、铁匠,并抽调部队人员参加。朱启正是医院建设的工程师,负责设计与施工。在医院建设者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红四军后方留守处的全体人员组成,包括病号、老人、小孩、孕妇等都参加了建设医院的劳动。建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紧张,红四军在部队中开展了捐款活动,捐献的钱主要来自红军干部、战士平时发的零用钱和从5分钱菜金中节省下来的“伙食尾子”,募捐完全出于自愿,一共捐献了大洋1000元。当时在大井的后山上,有一片茂密的杉树林,杉树挺拔坚硬,是盖房子的好材料。人们就从那里将杉树砍下,剥掉树皮,然后将树抬到往返有3公里多的小井。对此,曾志在《回忆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一文中写道:“我当时虽已怀孕7个多月,但也跟着大家一起抬木头。男同志力气大,他们抬头,我们抬尾,重量都压在他们身上。下山时两只脚踩在新砍下来的树枝上,迈一步都很艰难。后来干脆将木头放在地上顺坡溜下来,到了平地再抬着走,一直抬到小井。”开国少将龙开富,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的挑夫——专门给毛泽东挑一担四方箩(也叫皮箩,里面装的是一些文件书报),解放后写了篇《在毛主席身边》的回忆文章,也提到了建医院之事:“我们还在山上(小井)建了红军医院,是战士们自己动手建的,我也参加过扛木头的劳动。”经过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1928年12月第一栋楼房建成。原打算再建两栋类似的楼房,中间留有一个活动大院,构成一个“门”字形,后因敌人发动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而停工。
医院是一幢完全由木头架起来的两层楼房,共32间房间,约900平方米。据萧明在《回忆红军医院》中的叙述,“当时的楼板是很粗糙的,屋顶也是杉皮盖的,没有倒板,从杉皮的缝隙间能看到天”。中间走廊,南北各半,楼上楼下设有阳台,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便于伤病员休息、活动、晒太阳等。有办公室、门诊室、手术室等医务人员的工作室,能容纳伤病员几百人,重伤员住楼下,轻伤员住楼上。张子清、王展程等红军将领都在此住过院。
医院设立了院部,院长是曹嵘,党代表是肖光球;医院党总支成立后,曾志任书记。院部下面设医务室,有10余个医生,西医医师有资彬、徐鸽等,中医医师有谢秋月、李保山等,草药医师有伍海泉、伍文奎等;段执中任医务室主任,他医术较好,是从国民党军队俘虏过来的医官。除医务室外,还设有一间药房;30余人的看护排,10余人的事务排,配有炊事班长、文书、司号员、理发员等;另有30余人的担架排。医院起初并没有挂牌命名,后有人提议取名“红光医院”。人们在白木板上用墨笔写下了“红光医院”4个大字,挂在医院大门上。经考证,红光医院就是人民军队的第一所正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