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见证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医院

王永华(江西)
2013年05月20日14: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然而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之中,地下交通极度困难,井冈山上的红军伤病员们尽管迫切盼望得到上级的支持和援助,但正如毛泽东所说:“湖南省委答应办药,至今不见送到。”“吉安县委一点帮助都不给。”但是红军伤病员没有什么怨言,相反,他们对这种艰苦生活表现得很乐观,喊出了“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的口号,还经常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为了解决吃的问题,他们自己行动起来,开荒种冬瓜、南瓜、空心菜和茄子,主要是种南瓜。开国少将、有“工兵王”美誉的王耀南在《艰苦奋斗在井冈山》一文中对此做了生动的回忆:“小井医院党代表曾志亲自动手种南瓜,她要求每个人种四棵。有些同志是轻伤病员,身体好些,当然可以种,有些重伤员,残废了,起不来,走不动。在这种情况下,伤病员互相帮助,有的战士不是种四裸,而是种了十几棵,这就保证了平均每人种四棵。大家种南瓜的情绪很高。有的轻伤员说,我多种是为了以后给重伤病员吃,不要把他们饿倒了。”这样一来,很快地形成了种南瓜的群众性热潮。当时有位赵排长,脚被打伤了,在稍好了点后,他便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硬要去种南瓜。医务人员叫他不要去,他说:“我的腿坏了,可我还有手,干不了重活,还可以干轻活,我不能挑粪,还可以浇水,可点点籽。”

尽管当时红军医院条件极其艰苦,但是它还收治了很多俘虏兵。时任红军医院护士的肖明回忆说:“部队打仗时,医院的医生、担架排就随部队上前线救护伤员,国民党的俘虏兵受了伤的,我们也给他治疗。”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攻克宁冈的新城之后,抓了400多个敌军俘虏,战士们对国民党反动派怀着极大的仇恨,对这些俘虏:有的不给饭吃,有打有骂的,有伤不给药吃,甚至有的战士用石头去砸俘虏的脑袋。毛泽东知道这事后,在宁冈县茅坪攀龙书院门口召开的军民大会上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俘虏政策:“不打骂俘虏,受伤者给予治疗,愿留的收编入伍,要走的发给路费。”他教育红军战士说:“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那些俘虏,也是被抓来当兵抵炮灰的,要瓦解敌军,我们不仅不虐待俘虏,还应当优待俘虏。”就这样,毛泽东在井冈山第一次提出了“医治白军伤病兵”政策,这成为了后来中共“优待俘虏”政策的历史渊源。

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是红军医院的一名重伤病人,他对待手术时的乐观与先人后己的风范至今仍在井冈山广为流传。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脚中弹负伤,被安排在小井医院治病。当时,弹头深嵌在他的脚骨里,而医院没有手术设备,也没麻药,连碘酒都少得可怜。医生向张子清提出暂不开刀,坚持用盐水、碘酒、草药给他消炎,以后弄到麻药再说。张子清说:“你们看过三国没有?关云长手臂中了毒箭,请华佗替他刮骨去毒。华佗将他的肉割开,然后用刀子将他的骨头刮得扎扎作响,他一声痛都没叫,照样谈笑自若,与别人下棋,那时也没有麻药呀。”几天后,医生给他开了刀,一刀切开他的脚板,那腥臭的脓血就喷流出来,疼得他大汗淋漓,但他没哼一声。接着,医生用竹镊插进骨缝之中,寻找那颗子弹,找了很久,他还是始终没哼一声。由于无法麻醉,前后手术五六次,每次都疼得他大汗淋漓,子弹却始终没取出来。为了让张子清早日康复,战友们来看望他时就带来一小包盐,张子清将这些食盐收集起来,并用油纸包了一层又一层,准备留给最需要它的伤员。有一天,医生急需给一批重伤员开刀手术,而消毒用盐早已用完。于是,张子清把医生叫到床前,掏出了那包珍贵的盐,请医生拿去尽快手术,挽救战士的生命。医生接过那包盐,看着张子清已经肿胀成黑紫的伤腿,潸然泪下。当医院决定用作战缴获的贵重药品给他治疗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让给战友。他说:“我的伤不要紧,大不了截去一条腿,变成残废还能为革命工作。”最后,因伤口大面积感染溃烂,张子清光荣牺牲,年仅29岁。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