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让代表们对七届中委与候补中委的人选进行充分酝酿讨论之后,中共中央在汇集了各代表团讨论意见的基础上,又下发了一个正式的候选人名单。正式候选人名单确定好后,为慎重起见,党中央没有马上进行正式选举,而是在正式选举之前,进行了一个预选。旨在通过预选发现问题,看看哪里需要做工作,以便为搞好正式选举打基础。
预选前,毛泽东最担心内战时期犯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错误的王明等人在预选中选不上。不出所料,预选结果果然出了问题。内战时期犯了路线错误的人中,只有张闻天被选上了,王明、博古(秦邦宪)、王稼祥等均未选上。
毛泽东觉得,预选结果证明,要想把王明等人在正式选举中选上,必须向代表们做说服工作。
七大以前代表们学习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弄清楚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掌握了党的领导权,使党和红军受到惨重的损失……洛甫(张闻天)之所以被选上了,是因为他在七大上对内战时期的错误作了深刻检讨,公开表示今后要放下架子,拉下面子,认真改错,坚决团结在毛泽东的周围,努力工作,以功补过。由于他的检讨很诚恳,感动了大多数代表,结果当选了。而王明之所以未当选,是因为他在七大上只作了一个口头检讨;在七大期间虽是七大代表,但只是偶尔参加参加会议;虽是七大筹委会负责人之一,但仅仅是挂个名,不干实事,更何况他是 “左”倾路线的头子,给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因而人们特别给他提了很多意见,对他异常反感,恨之入骨,谁也不想投他的票,他自然会落选。博古(秦邦宪)则是王明出国后在国内最忠实的代表,但他的检讨令代表们又不满意,因此没有被选上。王稼祥则因病没出席七大,大多数代表对他没什么印象,而且他在七大上的书面检讨因比较简要,又没有引起代表们的重视,所以也未选上。毛泽东对王明路线的批判是很彻底很无情的,但是对犯错误者的结论和处理又是很慎重很宽大的,旨在分清是非,吸取教训,团结同志。鉴于王明有检讨错误的表示,博古(秦邦宪)、王稼祥更是有检讨错误的诚意,因此毛泽东在七大选举中,有意要把这些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选进七届中央委员会,旨在达到全党的团结。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兼收并蓄、不计前嫌、为政做人的大度包容和高瞻远瞩。
七届中央委员的预选工作结束后,即将进入正式选举程序中。为了让这几位在预选中落选的人能在正式选举中当选,毛泽东决心做代表们的说服工作。
为了做通大家的思想,毛泽东首先让朱德总司令给大家讲了话,说他们很有本事,还有用处,应当选他们。
然而,代表们还是想不通,认为这种人选到中央委员会里来,会使党不纯洁,故纷纷表示拒绝选他们。
随即,毛泽东决定亲自出马做代表们的说服工作。他指出:“对于任何问题应采取分析的态度,犯过路线错误的同志也不是一切都是错了,他们在反帝、反封建、反蒋斗争等问题上,同我们仍然是一致的。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小资产阶级像汪洋大海一样。从犯错误同志的思想根源来说,主要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我们批错误路线,要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犯错误同志犯错误是难免的,好比一个人初学推车翻了车,接受了翻车的教训,会避免再翻车。选他们,比不选他们,对革命更有好处。所以,对犯错误的同志,不应一掌推开。”
毛泽东又说:“要救人不治病不行,要治病不救人也不行。我们对陈独秀就是一个教训,是留在党内好,还是把他赶出去好,我看还是留在党内好,至于犯过错误,那也不是一两个人,大家都犯过错误,我也犯过错误,错误人人皆有,各有大小不同。但对犯错误的同志,要有好的态度,家庭就很少有开除家籍的事情的,所以我的意见还是选他们的好,选他们比不选他们对党有利……”
毛主席还在另一次会上这样说:这些人的错误,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犯的,经过整风,已经把问题弄清楚了,就不应太着重个人的责任。
经过毛泽东耐心、反复地做工作之后,不少代表被说服了,他们的思想开始有所转变(即使这样,可是仍然有一部分代表表示还是不愿投王明的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