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毛泽东与七大民主选举

姚 远
2013年05月20日14: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央委员的选举本来应该是选45名的,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票数没过半数(仅得了204票,不足正式代表547名的一半)而不幸落选了。这一结果,毛泽东深感意外,十分遗憾。

为此,为了弥补损失,党中央和毛泽东在紧接着展开的中央候补委员选举中有意将王稼祥列为第一候选人,毛泽东决心让王稼祥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时当选。

因为与已经当选的张闻天、博古、王明相比,王稼祥是王明宗派集团中最早站出来主持公道支持毛泽东的,如果前三者都能像王稼祥那样迅速转变,中国革命也许就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毛泽东更清楚: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召开,之所以能在危急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王稼祥实际上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不是王稼祥的努力,很难在这次会议上一举结束王明在国内的代理人博古在党中央的领导权。正因为如此,所以在1936年毛泽东对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说:王稼祥在遵义会议问题上,不是一般地作出了贡献,而是作出了很伟大的贡献。毛泽东还明白,无数事实说明,已当选的王明、博古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与王稼祥无法相比,他们能选上,王稼祥更应能选上。可是,他们选上了,王稼祥却偏偏没有被选上。这样对稼祥同志不公平。

正因为如此,6月9日晚上,毛泽东在与计票员们共进夜宵时,特别惋惜地说:“王稼祥同志在历史上有错误,但也有大功,他觉醒得早,改正错误也早,因为有病,没有参加大会,可能对投票有影响。明天选举候补中委时,我要给大家讲一讲王稼祥的功劳。”王稼祥之所以落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代表们在学习延安整风文件中,对内战时期见诸文字的王稼祥的错误了解较多,而对他一系列未见诸文字却又鲜为人知的历史功绩,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特别是广大来自基层的七大代表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二是他平时态度比较严肃,一般人见了他就有点紧张;三是因重病在身,未能直接参加七大,只是向大会交了两份书面检查,未像张闻天、博古那样在大会上直接向代表们做详细的口头检查,故给代表们的印象不深,未引起代表们的重视。这三点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第一条,即很多代表对王稼祥在党史上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功绩缺乏了解。

6月9日举行正式中央委员选举后,6月10日,七大召开了第二十次全体会议。当七大秘书长任弼时、副秘书长李富春先后作了关于正式中央委员选举计票经过的报告和计票结果的报告后,毛泽东随即向全体代表作了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的报告。

毛泽东主要讲了以下三个问题:“一、今天选举候补中央委员,这个选举的意义也是很重大的,如果八大推迟,不能如期召开的话,那么候补中央委员的作用就更大,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选举。二、对王稼祥在正式中委选举中落选的问题‘要说几句话’。三、我觉得这次要有东北人当选才好。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