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对阎肃说:难道我们三个姓刘的还抵不过你一个姓阎的?文章不厌千回改,艺术就是要精益求精
1963年9月,歌剧《江姐》进入试唱排练阶段时,刘亚楼特地请来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一同观看。第七场中《绣红旗》头4句唱词是:“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说不出是悲还是喜……”罗瑞卿吟哦之余,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把第4句改成“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刘亚楼深表赞同说:个人的一己之悲,终究不如革命大局之喜,两者孰轻孰重,确实可以也应该明朗地说出,这大概更符合以江姐为代表的全体难友的心声。这一修改,使唱词的意境大为增色,几位编导人员对这一改动赞不绝口。在此之前,有领导曾主张去掉绣红旗一场,说是悲悲切切的,而阎肃和很多人却一直坚持保留了下来,历史证明,这是《江姐》中最感人的一场。
《江姐》的剧本写出后,刘亚楼一再强调文章不厌千回改,艺术就是要精益求精。剧中插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有段唱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刘亚楼经过反复思考斟酌后,将首句修改为“春蚕到死丝不断”。阎肃觉得这么一改,含意深厚,体现了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和人格力量。
《江姐》剧本的修改、完善,不仅受到空军首长的高度重视,连共和国的元帅、最高领导都非常关注并提出了很多切实的修改意见。
像在剧中第六场,叛徒甫志高劝降江姐时有段唱词,最早是这样写的:多少年政治圈里较短长,到头来为谁辛苦为谁忙?看清这武装革命是空流血,才知道共产主义太渺茫。常言道英雄豪杰识时务,何苦再出生入死弄刀枪?倒不如抛开名利锁,逃出是非乡,醉里乾坤大,笑中岁月长,莫管他成者王侯败者寇,再休为他人去做嫁衣裳!
对这段唱词,刘少奇、刘志坚、刘亚楼同志先后提出有副作用,应该修改。但阎肃坚持认为这段词写得挺对路的,一时确实也想不出可代替的词句,所以迟迟没动。直到有一天,刘亚楼司令员把他叫到自己家里,说:“我们3个人提出意见,你都不改,难道我们3个姓刘的还抵不过你一个姓阎的?今天我要关你的禁闭!你就在我家里改,改出来我才放你走。”
这下阎肃急了,于是他急中生了智,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写出了现在这段词:你如今一叶扁舟过大江,怎敌他风波险恶浪涛狂;你如今身陷牢狱披枷锁,细思量何日才能出铁窗。常言说活着总比死了好,何苦再宁死不屈逞刚强?倒不如,激流猛转舵,悬崖紧勒缰,干戈化玉帛,委屈求安康,人逢绝路当回首,退后一步道路更宽广!
刘亚楼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只对最后两句添了几个字,改为:人逢绝路,回首是常事,退后一步,道路会更宽广!
这样阎肃好歹算解除了“禁闭”,但他对最后一句非要添上个“会”字有不同意见,因为唱这句时,“道路会”特别像“倒炉灰”。不过后来在演出时,因为经常要压缩时间,所以最后这两句也常会被“砍掉”。
剧中的反面人物沈养斋也有一段劝江姐投降的唱词:我也有妻室儿女、父母家庭,我也曾历尽沧桑,几经飘零,将心比心也悲痛,能不为你凄凉身世抱同情?有道是好花能有几日红,难道你不珍惜自己锦绣前程?你这里空把青春来葬送,又有谁知道你、思念你、把你铭刻在心中?岁月如流,浮生若梦,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莫将这幸福安乐轻抛却,为一念之差遗恨无穷。你要三思而行!
由于这段唱词写得比较精彩,以至于有些领导提出,让一个反面人物说得这么有人情味合适吗?因为在那个年代的文艺作品中,都习惯性地把敌人描写成凶残、可恶,并且非常笨拙、愚蠢,没有人性。可《江姐》中描写的几个反派人物还是很生动的,像上面的这段唱词就比较人性化,最后还是保留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