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江姐》排练成功后,首先在空军内部演出,得到一致好评。随后剧团准备面向社会公演,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王静敏有些担心地问道:“你们能保证主题歌在社会上流行吗?”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啊?犹豫了片刻,剧团领导凭着以往的经验,觉得这么好的歌剧,这么动听的音乐,确实为数不多,便充满信心地回答:“保证能流行。如果主题歌在全国不能流行,那就撤我的职!”
刘亚楼意味深长地说:“我赠给你们几句话,算是祝贺吧,你们要谦虚谨慎,重视缺点,发扬光荣,保持荣誉……”
经过两年的锤炼,1964年9月4日,歌剧《江姐》在北京儿童剧场首次公演。
大幕徐徐拉开,台下座无虚席,观众的心很快便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一起跳动。整部戏作词精美,曲调悠扬,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剧情高潮不断。台上泪水涟涟,台下哭声一片,全场演员、观众的情绪完全交融在了一起。
太成功了!演出结束时,观众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不停,久久不肯离去,场面之热烈,超乎人们的想象。
公演的第4天晚上,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既没有通知空军,也没带随行人员,自己花钱买了两张票进了剧院。演出中,周恩来有时在椅子扶手上打拍子,有时点头微笑……虽然没有消息报道,但周恩来观看歌剧《江姐》的“口头新闻”,还是不胫而走,大家都说:空军搞出了一台大歌剧,把总理都吸引住了。《江姐》在京公演20多场,场场爆满,反响强烈,各报记者和观众纷纷撰稿赞扬。刘亚楼格外高兴,以空军党委的名义宴请《江姐》剧组,当剧组向他敬酒时,刘亚楼却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得向江姐敬酒!他叮嘱大家要戒骄戒躁,重视观众的反映,边演出,边修改。在刘亚楼的指示下,文工团专门登门拜访有关专家,向部队官兵征求意见,而且每次演出散场后,创作和演职人员都连夜整理出收集到的观众意见,然后逐条研究,能改的第二天就改。刘亚楼特别规定,这是以后演出中的一条制度。
1964年10月13日晚,毛泽东在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陆定一、罗瑞卿等陪同下,步入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观看演出。帷幕一拉开,毛泽东便被戏中的情景深深吸引住了,看得很专注,不时鼓掌。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登台接见全体演出人员,祝贺演出成功,还说:我看你们的歌剧打响了,你们可以走遍全国,到处演出了。
第二天,新华社报道了毛泽东观看歌剧《江姐》的消息,《人民日报》还刊登了毛主席同剧组全体人员合影的照片。
随后,歌剧《江姐》开始走出北京,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在中华大地掀起一股旋风。《江姐》每到一地,剧院每天清晨便排起了长龙般的购票队伍,预售票要提前五六天。从1964年11月19日至翌年初,仅在上海就演出了43场,场场爆满,观众达7万多人。据说,上海还一度流行起了江姐的发式和服装,当时全国很多剧团都同时上演《江姐》,创造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扮演“一号江姐”的青年演员万馥香,怀着激动的心情,将毛泽东观看演出后和大家合影的照片寄回家乡,以便让母亲分享自己的幸福和喜悦。不料却又引起那些原本就反对她穿军装的人的忌恨,一封信接一封信地告她的状。华东局、上海市委和江苏省委领导为此先后向刘亚楼反映:有人写告状信,告你们,告万馥香。为了弄清事情真相,刘亚楼指示率队领导、空政文工团歌舞剧一团团长兼政委王振魁亲作调查。得知实情后,刘亚楼说:小万的事情你们就别管了,要打官司,我来打!有司令员撑腰,万馥香不仅仍是“一号江姐”,还被邀请到兄弟剧团谈演出体会,介绍创作演出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