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歌剧《江姐》背后的故事

王梦悦
2013年05月20日15: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歌剧《江姐》中的这些经典唱段被几代人吟咏传唱至今。江姐用她对祖国的赤诚、用一片向阳的丹心留下了一段红色的故事,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阎肃:“我刚看过小说《红岩》,里面有个江姐,排出来肯定是出好戏!”

歌剧《江姐》的诞生还要从另一部作品《刘四姐》说起。

1960年,由空政文工团的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作曲,陈沙导演的独幕歌剧《刘四姐》公演后很受观众的欢迎。1961年,该剧被山东人民出版社选中编辑出版后,他们几个人领到了300块钱的稿费。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困难时期,这钱在当时就算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于是,1962年年初的一天,他们几人便直奔北京王府井东来顺饭庄。在饭桌上,几个人不知不觉又聊到了创作。有了《刘四姐》的成功,他们觉得应该再写一部。写了《刘四姐》,再写什么呢?几个人一致认为不能吃老本,要想想新的作品。讨论正酣时,阎肃提出说:“我刚看了小说《红岩》,里面有个江姐的人物,让我非常感动,如果能把小说改编成歌剧,排出来肯定是出好戏!”其实,在这之前,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戏已经有了几部,再把它改编成歌剧,观众能接受吗?他们一时顾虑重重。但经过一段分析后他们认为有自己的优势,用阎肃的话说就是,决定创作《江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生活,因为解放前重庆曾留下了他生长的足迹,他对重庆熟悉,对城市、农村的生活熟悉,对那里的地下党也熟悉。小说中的很多情节他都亲眼所见;二是他们这个创作团队很团结、默契。仅这两点,让他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了小说《红岩》上。

羊鸣回忆当初的创作时说,为什么有勇气再写歌剧《江姐》?是因为已经有了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上世纪50年代,空政文工团曾写过一部名为《牡丹江畔》的三幕歌剧,由于人物形象不够鲜明,戏剧矛盾不突出,唱词和音乐缺乏精雕细琢而宣告失败。之后我们吸取了失败的教训。第二部反映胶东某游击队与土匪斗争的歌剧《刘四姐》就抓住了要领,情节和人物都很鲜活,取得了成功。羊鸣认为,《牡丹江畔》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刘四姐》探明了歌剧创作的方向,这都为写好《江姐》打下了基础。

羊鸣说,江姐的故事也非常适合写歌剧,她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一位知识分子女性,她的情感的表达是丰富的,她的语言可以是诗意的,多样的。阎肃也认为,江姐的个人情感比小说中的其他几位人物要更丰富些,她有丈夫,丈夫牺牲了;她有孩子,却不能和孩子在一起;她知道新中国已经诞生,五星红旗已经升起,可她看不到,便和战友们在牢房里绣红旗……这些都是她的独特之处,可以说,江姐这个人物天生就适合人们为她歌之咏之。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