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安源:刘少奇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

王双梅
2013年05月27日10: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余论

在安源的工人运动实践,对刘少奇最具有启蒙意义的是他对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近距离研究。特别是对资产阶级的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对资产阶级的认识比较正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革命和建设就会受到挫折。刘少奇在安源的工人运动实践,使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后又加之领导五卅运动和广州工人运动的实践,1926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三次劳动大会上,刘少奇对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工人运动方针以及各阶级的状况与革命态度作了明确阐述。他在这篇讲演中指出:“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领导地位,是确凿不移的”,“农民为国民革命之重要势力”,“中国工人阶级应切实提携农民,进行中国的革命。”他特别分析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本来受帝国主义与军阀压迫,他们有参加国民革命之可能”,“我们工人阶级在某一个时候,即在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冲突最厉害的时候,应与资产阶级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以增强反帝国主义运动之势力。但当资产阶级一有妥协之倾向,或压迫工人运动时,工人阶级应极力反对,以防备资产阶级骗卖自己。”(《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刘少奇的认识,比几个月前召开的中共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所提出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现在还在由买办官僚的资产阶级到民族的工业资产阶级之过程中,所以还不能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页。)的认识更符合实际情况。刘少奇的这篇讲演,也是中共早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之一,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作出了一定贡献。

如同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奠定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基础一样,刘少奇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的实践也奠定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坚实基础,使他在对中国革命许多问题的认识上具有了比较优势,开创了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具体实践的良好开端。

〔作者王双梅,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100017〕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刘少奇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