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航
2013年06月28日14: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67年版于1968年3月第二次印刷时又有两点变化:一是更换了红色塑料封套上的毛泽东手书,由原来的《清平乐·六盘山》换成《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二是改变了《卜算子·咏梅》后面附的陆游原词独占一页的状况,将陆游原词移至《卜算子·咏梅》后面的空白处。1967年版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各种毛泽东诗词集的蓝本。
1974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线装大字本、线装小字本、布面精装本、平装本等四种不同的装帧,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从装帧形式看,基本上恢复了“文革”前1963年版的样式:竖排、繁体字,布面精装本、平装本的开本为特30开。装帧设计上与1963年版不同的是,布面精装本的布面用红色,书名烫金,未用郭沫若题字,扉页如同《毛主席语录》那样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字样。1974年版所收诗词,与1963年版完全相同,只是文字、标点依从1967年版。正因为1974年版与1963年版大同小异,故1974年版在版权页上标明,它是1963年版的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中的线装小字本、布面精装本、平装本于1974年6月第二次印刷,精装本由布面改为纸面。
1974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大开本的线装本《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这是文物出版社1966年9月版线装本的重印本,书中的字体是集宋黄善夫刻本《史记》字,字体圆润洒脱,刚劲有力。诗词的文字、标点依从1967年版。1975年6月,文物出版社按照1974年12月的这个版本出版了小字线装本。
1974年出现类似“文革”前古典装帧形式的毛泽东诗词集,这是有历史背景的。1971年9月13日林彪自我爆炸后,毛泽东和党内许多同志都对“九一三”事件以及“文革”以来的一些极左做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毛泽东同意由周恩来主持的国务院采取某些措施纠正文化、出版领域里部分极左的做法。“文革”前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曾得到毛泽东的喜爱,因而重新出版这种古典装帧的诗词集既不会引起毛泽东的反感,也不易给反对这种装帧形式的人以口实。可是,1974年版问世的时候,正当“批林批孔”的风口浪尖。因此,1974年版没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重要报纸上刊登出版消息。
1976年1月,文物出版社在《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基础上增加《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字体依然是集宋黄善夫刻本《史记》字。
非正规出版物中的毛泽东诗词
为了表达对毛泽东的无限忠心,全国各地的群众组织,纷纷加入编印毛泽东诗词的行列,编印出版毛泽东诗词被当成“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在印刷出版毛泽东诗词的数量上,表现出泛政治化倾向,把印数的多少与人们对毛泽东的热爱与忠诚联系起来,与人们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态度联系起来。印得越多,表明对毛泽东越热爱,越忠诚,革命立场和政治态度越坚定,以致在印刷数量上无限膨胀,达到惊人的数字。印数和品种之多,可谓空前绝后。
这个时期,版权制度被当成资产阶级的东西,出版物不受版权限制,无须任何机构审批,任何组织和单位都可以任意编印毛泽东诗词注解本,任何一个版本都可以被随意翻印。翻印本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照抄原创书,内容一字不改。二是在原创书基础上,翻印者根据新的资料有所改动,或增加新的内容,或略作删节。三是将多种本子的材料加以选择、编辑、整理和综合加工,对注解资料进行汇集。翻印本内容大同小异,数量远远大于原创本。非正式版本通常是非卖品,有铅印的,也有油印的,有的是单位印行免费发给职工,也有的是作为会议纪念品赠给与会代表。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