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毛泽东诗词在“文革”中的传播和普及

李晓航

2013年06月28日14: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复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文革”前的中小学课本不能适应运动的需要,各地便自行编印课本。语文课本普遍的选文标准是“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于是,毛泽东诗词成为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

在大学校园,学习毛泽东诗词的氛围更加浓厚,编辑刊印毛泽东诗词教材、讲义,蔚然成风。

毛泽东诗词走进大中小学课堂,在“文革”时期具有独特的意义。这个时期,历史和古典诗词的教学内容极为贫乏,而毛泽东的30多首诗词,却将整部中国历史排列下来——“不周山下”“子在川上曰”“鲲鹏展翅”“秦皇汉武”“魏武挥鞭”“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秋收起义”“军阀重开战”“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些诗词不仅让中小学生从中领略到毛泽东的诗情,学习了历史知识,而且普及了格律、平仄等古典诗词知识。

毛泽东诗词除汉文版外,还有外文版、少数民族文字版、对照文版和盲文版。其中少数民族文字版有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藏文、朝鲜文、哈萨克新文字和维吾尔新文字等13种,盲文版有5种。毛泽东诗词外文版的译文,有外国学者翻译的,也有中国学者翻译的;有国外出版的译本,也有国内出版的译本。国内的译本主要由外文出版社翻译出版。

20世纪60年代,国内专门成立了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这个小组由文学界、翻译界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对毛泽东诗词旧译文进行全面修订或重译,并翻译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他们广泛征求意见,前后数易其稿。

1976年,中宣部指示成立一个由文化部和外文局联合组成的16种文字的毛主席诗词翻译班子。这是一个调集了各方面翻译力量的翻译机构,其中既有诗人,也有翻译家,有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也有外国专家,如袁水拍、钱锺书等。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还走访了郭沫若、茅盾、胡愈之、赵朴初、臧克家、王力、冯至、郭化若等。后来除出版了日文版的42首本外,其余各文种均出版了39首本(此前的1959年出版有19首本)。其中,英文版有特种精装甲种本、乙种本和普及精装本、平装本等。

1976年5月1日,由外文出版社用小8开特种精装甲种本、小8开特种精装乙种本、28开精装本、28开平装本、50开袖珍本5种版式出版了新译本《毛泽东诗词》(39首)。这个新译本堪称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的经典之作。事实上,它也成为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法、德、日、西、意和世界语等10多种译本的蓝本。9月,商务印书馆根据这个译本,出版了《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

毛泽东诗词以空前的规模影响到各个方面

1961年,林彪对军队提出,对毛泽东著作要“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掀起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的高潮。“文革”前,毛泽东诗词只是在知识界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中流传。到了“文革”时期,“活学活用”运动从军队延伸到地方,毛泽东诗词以空前的规模传播到各个阶层,进入千家万户。

在许多文章和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社论、通讯、批判文章,还是诗歌、散文,根据题材、内容、观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毛泽东诗词。有的把毛泽东诗词用作文章标题;有的在正文中引用,或加强文章的文采和力度,或增加批判的分量,引用的频率仅次于毛泽东语录。引用时,在字体、颜色、排版等方面加以突出。这不仅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时尚,更被视作“革命”的标志。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王新玲、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