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杨国庆:寻访南口抗战遗迹

谢荫明 常颖
2013年07月23日07:39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杨国庆:寻访南口抗战遗迹

2 老杨和他的2000多件“宝贝”

2006年春天,杨国庆参加了一个赴东北寻找抗日联军遗迹的活动,十几天的时间,走访了吴同河、白山黑水一带,寻找抗联的遗迹。

一边寻找,老杨一边寻思:东北抗联的战士当年在深山密林打鬼子,现在追忆抗联的历史、寻找遗物,我的家乡昌平南口也有一场大战,我也应该去寻找这场战争的遗址,追寻这段历史。虽然我个人能力有限,很难写出理论性的文章,但是寻找遗物、寻找见证人我是可以做的。

回到北京后,老杨拉上一个朋友,买来金属探测器,从2006年夏天开始,踏上了他的探访南口遗迹之旅。

让老杨兴奋的是,走到长峪城半山腰上,一下子就挖出了十几个子弹壳。第一次探测,就小有成就。这更加坚定了老杨的信心。

探寻带来惊喜,探访的工作又是繁复和精细的,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料,也没有见证人指认,老杨只能采用最基础最原始的办法,在周边的村庄边走边问,只要知道一点信息,老杨就到实地探测,冤枉路走了不少,但是成果也着实不少。

如今,在老杨自办的地下展室里,放着大小2000多件展品,大多为自己探寻所得。这些物品按照南口战役的各个战地分别归类,同时还附上挖掘时候拍下的照片和采访日记。

对于这些探寻来的“宝贝”,老杨可谓是如数家珍。

他打开了一个档案盒,拿出一具陈旧的防毒面具,讲起了在北七岭挖到这个面具的故事:当时在北七岭挖到的是一组军用品,包括防毒面具、机油壶,还有牙膏牙刷、筷子等。通过这组用品,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南口战役是有准备的。过去有一种说法讲国民党部队是仓促应战。可是从历史档案来看,中国最高当局在战前曾连发40多封电报,其中有5封电报提到防毒作战,挖出的这个防毒面具的事实,说明与日作战是做过比较充裕准备的。

由《陆军第八十九师特种装具损耗表》中更可以清楚地了解,战前八十九师配有“宁造防毒面具100面,意造100面,巩造3000面”,战争消耗分别为74面,67面和1220面。

二是战斗之激烈和残酷。时任中国军队十三军八十九师师长的王仲廉在写到南口战役时提到,8月19日居庸关一役,日军几次攻之不下后,“复藉坦克及炮火掩护,并使用毒气,突击我居庸关之南门,于是情况顿紧,几濒于危殆……是日战况,实属空前。”

八十九师参谋苟吉堂回忆南口战斗时写到:8月21日,敌先开始对我横岭方面总攻,当时敌分三方面进犯,其主力两股,每股四五千人,炮20余门……一由南石岭扑我黄泥洼,一由黄泥洼以西之高地进犯……唯我第四师十旅第十九团傅镜芳部扼守黄泥洼要口之一个营,为敌炮残酷轰击,且敌杂用不少毒气弹,致该营大部牺牲于阵地内。

三是说明日军的残暴。在侵华战争之初即违反了国际公约,频繁地使用化学武器。

防毒面具及旁边的日用品,也许就是中国军队一名年轻的士兵使用过的,而这个年轻的生命正是在这场战斗中逝去。由于工具所限,金属探测器无法探测出附近的遗骨,未知的过去只是一个推断。说到这里,杨国庆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我们无法忘记那场战争,愿逝者安息。”

2012年8月26日,老杨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

去年,昌平开始修缮长城高楼一带。因为有南口战役历史资料和经历者的记载和回忆,所以老杨清楚,那里一定能够挖到东西。一早,他就和相关部门打好招呼,如果发现东西千万要妥善保管。

果然,在高楼北第二个烽火台西北角的墙根儿下,工人们发现了战士的遗骸。老杨接到电话,心头一惊,一度以为是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尸骨。如果真的是那样,老杨已经盘算着怎样给烈士作一个祭奠的活动。

赶到现场,老杨看到零零散散的烈士遗骨已经被收到一个棺材里,一共有126块。在老杨寻访战场的五六年间里,这是第一次在战役旧址挖出如此完整的遗骸,但是还无法断定这具尸骨是中国军队的还是日本军队的。

又过了半个月,老杨再次得悉,在遗骨旁边,又挖出了一枚中国军队的帽徽和军服的扣子。由此,老杨断定这具出土的遗骸为战死的中国士兵:第一,这枚中国的帽徽是在遗骨附近挖出的;第二,此地为南口战役重要战场;第三,遗骸是在地表下30厘米发现,埋得比较浅,不像人为埋葬;第四,遗骸散落在一平方米左右的面积,可以确定是同一人;第五,日军作战后一般都会对战死的士兵火化焚烧,不留遗首。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