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杨国庆:寻访南口抗战遗迹

谢荫明 常颖
2013年07月23日07:39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杨国庆:寻访南口抗战遗迹

▲ 杨国庆和南口战役遗物。

▲ 走访南口村民。

▲ 罗芳珪团阵地,杨国庆标刻。

水头长城——南口战役中日军突破点。

驾车沿京藏高速北上,或乘坐京张铁路列车,都会经由一个叫做南口的地方,这是京郊平原与燕山余脉交接的地方。但凡长城的关隘,常常都以“口”来冠之,诸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等等。出了南口就是居庸关,就是闻名遐迩的八达岭长城。

从这里开始,渐渐地峰峦起伏。今年雨水多,7月,乔木和满山的灌木已经覆盖了远远近近的沟壑。细雨之中,除了偶尔的几声山雀鸣啼,这里的山林静悄悄。

但是有谁知道,76年前,也是这个时候,这里却是一派金戈铁马,炮火轰鸣。继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8月8日至26日,中日两国军队摆开阵势,在这宽阔的战场上展开了一场血与火的厮杀。上万中国热血男儿,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永远地安眠于此。时光周而复始,朝而复夕……

直到有一天,杨国庆打破了这里的静谧。

1 户外登山发现南口战场

第一眼见到杨国庆你就会发现他符合你对一个户外登山爱好者的所有想象:个子不高、精瘦、黝黑。

杨国庆今年50岁了,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杨,圈子里的人都叫他“老山羊”,因为他擅长走山道,而且性格柔和。老杨是个地道的昌平农民,出生在昌平西北15公里的长陵镇下口村。从这里再往西北6公里,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在他的记忆里,村里人津津乐道的是十三陵的传说。

“没有人给我提过战争,就像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老杨喜欢历史,尤其喜欢抗日战争历史,对发生在北京附近的所有大战役几乎都能说上来,然而对于家门口的南口战役却从未知晓。

1994年,从单位“下岗”的杨国庆,在医院被查出患结核性胸膜炎。病愈后,他进过修理厂,开过车。1999年,三十好几的他,揣着积攒下来的钱在昌平开了一家小熟食店。几年的苦心经营,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生活安定下来,我就觉得心开始变野了。”为了锻炼身体,也是因为爱好,老杨开始了户外登山,成立了登山俱乐部。

一次偶然的发现,增添了他户外登山的意义。

2005年5月,正是百花盛开之时,老杨和几名俱乐部成员来到昌平西边50公里的长峪城。老百姓习惯把那里叫做黄花坡,在长城沿线地图上,这个位置标注的名称叫高楼。

登山途中,老杨发现山梁上有一片接连在一起的、极为明显的人工壕沟,具有几分军事知识的他觉得这些沟沟坎坎很像是工事。到了海拔1400多米左右,有一个平台,大家停下来休息。无意中,老杨在背后的长城墙体上看到了许多不规则凹坑。老杨想,由于岁月的流逝,长城上自然或人为造成墙体部分城砖破损、脱落很正常,但是超过一人的高度再有这么多坑洞就不对头了,常人不可能踩着凳子、梯子去创这些坑。凭直觉,老杨觉得这些应该是枪或炮击的弹孔,但不知是作战还是演习时留下的。这时候的他对南口战役还一无所知。

第二天下山时,老杨找到了山下村子里的老人。一问才知道,这里曾发生过战争,知道是打过日本鬼子,还是一场大仗。

老人们的话印证了杨国庆的判断。这件事情从此萦绕在他的心头。回来后,老杨跑到昌平区档案馆查看《昌平掌故》,才知道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战役——南口战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7月29日、30日,平津相继失陷。日军为了占领山西、沿平绥线西进。以铃木第十一混成旅团、酒井第一混成旅团、川岸第二十师团一部及板垣第五师团等约7万人,杀气腾腾地进逼南口。中国军队第七集团军所部汤恩伯第十三军、高桂滋第十七军等6万余人,则奉命沿南口长城战场迎击。这场攻守战从8月8日日军进攻德胜口,到9月1日中国军队撤出横岭城、镇边城,历时20余天。中国军队以伤亡33691人的代价,歼敌15000余人。

南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北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它迟滞了日本西进南下的计划,破灭了日本军国主义者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呓。中国军人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以战斗到最后一人的英雄气概,拼死坚守。战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短评说:“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久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