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国庆:寻访南口抗战遗迹
3 于营长的故事
近些年,每逢清明节,老杨都要到战地走一趟,尤其是要到南口战役羊台子阵地牺牲的于营长碑前祭扫。
查阅史料可知,1937年的那个夏天,羊台子河西阵地被日军占领,二十一师于营长奉命带领部队收复失地,阵亡。
一次,老杨去羊台子战地寻访的时候,在村里碰见了一个叫李连科的老人,聊天中听说了于营长的故事:
南口战役打响之后,村子里的人几乎都跑了,当年李连科只有六岁,他和他妈妈没走,留在村里。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来的部队战士头上的钢盔很奇特,像是后面有檐儿的帽子。据此可以判断这是英式装备的国军二十一师。
军队就驻扎在李连科家,也在他家做饭。他看见战士们把做好的米饭盛在水桶里,直接从窗户递出去,送到不远处的羊台子蚂蚁窝阵地。当时做饭用的都是柴锅,米饭烧好后,锅里还会留下一层锅巴,做好饭后,做饭的士兵都会把这层厚厚的锅巴留给李连科,这对于很难吃上米饭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美味。
仗打了几天后,陆续有伤员从战场上被抬了下来,停在李连科家房子的西墙根儿下,进行包扎救治。
一天,几个战士从战场上抬下一个阵亡的指挥员,这次他们没有把他放在西墙根儿下,而是把他抬进院子,放在碾盘之上,下面铺上了毯子,身上盖了一层被子。其中一个看似军官的人告诉李连科的妈妈,要把家里老人备用的寿材拿出来,埋葬这位长官。
李连科的爷爷是个木匠。那个时候有个习俗,就是老人要在身体还好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寿材提前准备好。现在既然部队的人要征用,他们便拿出爷爷为自己准备的寿材,和士兵们一起把这名牺牲的军官葬在了李连科家房后小河沟西岸的土坡上。这就是这支部队牺牲的军衔最高的指挥官于营长。
葬完长官,士兵们又继续打仗去了,谁也没有在墓地上做标记,更不用说留下碑主姓名了。现在房后的那条小河已经干涸。上世纪70年代,李连科的侄子在河岸上挖地,发现了几具遗骨。因为知道这里曾经是战场,也就没有太在意,又重新就地掩埋了。
史料加之老人的回忆,杨国庆确认这里埋的就是于营长。他说,虽然我们不知道于营长的姓名,也不知道他家在何地,但是我们在异乡给他竖一个碑,也算是对烈士英魂的一种告慰。于是他就这样做了。
每次祭扫时,老杨都要给于营长点上一支烟,洒上一壶酒。把八十九师师长王仲廉纪念南口将士的七绝再念上一遍:
宛平炮火擎天地,华北烽烟撼素秋。
举国军民齐奋勇,抗倭圣战起卢沟。
慷慨麾军赴察东,如虹士气贯苍穹。
旌旗耀日山河动,雪耻全凭一战功。
云台尘镇度雍容,南口歼倭士气雄。
辘辘回肠关子岭,麾军兀自任前锋。
孤军奋战守居庸,陷阵千旗挫敌锋。
漫说余生留虎口,拼得一死报元戎。
万全宣化旭楼空,横岭居庸固守中。
独木自难支匹厦,散输赤胆始孤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