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发展新党员的思路透视

樊宪雷
2013年07月29日08: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着力思想上建党

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展新党员,把各方面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必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破除“唯成分论”思想的干扰,着力思想上建党。在这方面,我们党是有经验教训的。

发展党员中的所谓“唯成分论”,就是只看重发展对象的家庭出身,只要家庭出身好,就可以入党;而那些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即便思想素质高、能力才干强,也不能入党。发展党员搞“唯成分论”,曾经给我们党造成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阶级基础固然是工人阶级,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工人才能入党。正如列宁所说:“确定一个政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页。)

这个问题,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得到了纠正和解决。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决议明确指出:“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决议强调:“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3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49—550页。)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和明确解答。刘少奇在讲到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决定条件时指出:“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还不能决定一切,决定的东西,是我们党的政治斗争与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而我们党的总纲及党的组织原则,则保障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在党内占居统治地位。”(《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5页。)毛泽东在大会口头政治报告中也说:“共产党里当然还有别的成分,有别的阶级如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有别的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他认为:“出身是一回事,进党又是一回事,出身是非无产阶级,进党后是无产阶级,他的思想、他的行为要变成无产阶级的。共产党是要革命的,革命就要组织队伍,组织队伍主要是组织农民,还有其他阶级,包括小资产阶级、自由资产阶级,有时还有大资产阶级,甚至地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一般原理的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条件和革命任务,正确处理了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的关系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建设,既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又保持和增强了党的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发展新党员这个问题上,比较重要的理论突破,表现为知识分子入党和新社会阶层人员入党问题。

应该说,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及其入党问题的认识在党的历史上有着比较曲折的经历。中国共产党是由具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创建的,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知识分子这个阶层的认识却多有歧见。1921年党的一大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初步依据知识分子所持的政治立场将其划分为革命知识分子和黄色知识分子两类,对于革命知识分子,“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可以接收其入党。但从党的二大开始,知识分子便不再被认同为“群众”,其后经过多次讨论、争辩,这个问题都没能很好地解决。特别是在“左”倾思潮占主导地位时,知识分子更是被排除在组织之外。但革命发展的实际,却需要我们党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从事各方面的工作。这个问题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才得以扭转。1939年,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肯定最近几年“吸收了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党,参加军队,参加政府工作,进行文化运动和民众运动,发展了统一战线,这是一个大的成绩”后,他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619页。)自此,知识分子入党有了遵循的途径,但其阶级属性仍没获得根本解决。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