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5日10: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重走小道胜千言
如果来到井冈山,一定要穿一次红军服,挎一次水壶,走一走挑粮小道,体验一次红军的艰苦生活。在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副院长明荆建议我们:“去一次挑粮小道挥汗如雨,胜过书本千言万语。”
下了黄洋界,我们来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这条普通的山间小路只是当年红军从宁冈等地挑粮上山路线中一小段。从起点源头村到黄洋界哨口,全长有3.1公里。
1928年12月,在这条小道上,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在朱毛的带领下,红军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
走在羊肠小道,穿越崎岖不平的山路,我们即便轻装上阵,没走多远也已气喘吁吁。这时,挑粮小道路上有人开始唱上红军歌曲《十送红军》。明荆告诉我们,这首歌的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原中央苏区兴国县,有一个叫池煜华的女子,用其一生守望她的红军阿哥。18岁那年,池煜华嫁给了比她小三岁的李才莲。李才莲跟着部队转移时,告诉她:战争时候什么消息都有,如果有人告诉你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找你。就是因为这句话,池煜华苦苦守候七十二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挑粮小道的花岗石台阶已覆满青苔,一面是陡峭的山壁,一面是郁郁苍苍的修竹,随山风不断摇摆。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望着漫山翠绿的毛竹,胡晓松师傅说,“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当我们走进百竹园,漫山遍野的翠竹,鲜嫩欲滴。据说,这个百竹园里有100多种观赏竹。竹林曲径通幽,一阵清风扫过,沙沙的竹叶声中伴有清脆的鸟鸣声。
客家农房话传奇
随后,我们前往参观革命遗址群,感受战争年代红军的生活。遗址群是典型的客家农房,白墙黑瓦,中间有天井,用来收集雨水,通风采光。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的旧居。
红军医院、军服厂等旧址则分布在大井,胡晓松师傅告诉我们,大井是井冈山大小五井五个村庄中较大的一个村庄,是毛泽东到达五井山区后第一个落脚的地方。
在大井毛泽东故居后,红豆杉、椤木石楠交错生长着。树长得不算繁茂,甚至有些干枯树枝,可就是这样两棵不起眼的树,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
1931年,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大井毛泽东旧居被一把火烧毁,屋后的两棵树也被烧了。几年后,毛泽东带领红军回来打游击,当地群众重修旧居,这两棵树竟渐渐发芽,活了过来。1976年,毛泽东逝世,这两棵树也枯萎,直到改革开放,又复活了,令当地人惊叹不已。
一段段传奇故事让人在井冈山上流连忘返,那不屈的精神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