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合作化思想研究

王丹莉
2013年08月09日15: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新中国的统购统销制度与三大改造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前者是后者的催化剂。作为统购统销政策的倡导者,陈云在新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陈云保持了审慎和稳健的态度。在肯定合作必要性的同时,陈云也看到了合作化推进过快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陈云的关注更为实在:合作是否带来了合作参与者收入的增加,合作是否在有利于生产的条件下进行,合作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多样化需要的满足。在陈云看来,合作或许是一种前进的手段或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更好的发展是这种手段和方式的最终指向。

[关键词]陈云;统购统销;合作化;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

一、引言:统购统销与合作化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启动,我国粮食的供求矛盾日趋严重,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陈云提出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主张,被中央采纳。同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油料、棉花、烤烟、苎麻、甘蔗、茶叶、生猪、水产品等几十种产品相继被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一个庞大的统购统销体系逐渐形成。

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陈云认为,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参见《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统购统销制度产生的影响还远远超出了商品流通领域,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为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的催化剂。有学者在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的统购统销的“三定”政策(“三定”政策,指中共中央、国务院1955年3月3日发布的《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中提出的在全国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制度。)时指出:“三定政策不仅把整个小农家庭农场经济纳入国家计划,实际上还强有力地把农民推向集体化的道路。”([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5 页。)还有学者提出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更明确地阐释了统购统销制度与农业集体化道路之间的逻辑联系。统购统销体制的建立加速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快速推进又带动了当时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使三大改造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如果说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为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重要物资的宏观调控机制,那么,随后进行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为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奠定了微观的组织和制度基础,两者相辅相成。

本文尝试讨论的是陈云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和主张。选择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原因是:统购统销与社会主义改造两大政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作为统购统销政策的倡导者,陈云在推动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进一步分析陈云合作化思想,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构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探索和尝试。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陈云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