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田汉:中国“戏剧魂”

2013年08月26日09:5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田汉:中国“戏剧魂”

  一

  田汉是在“五四”运动中产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以不竭的精力和不熄的激情创作出数量惊人的作品。据现在“精略”的统计,他存世的作品有:话剧剧本63部、戏曲剧本27部、歌剧2部、电影剧本12部、诗歌2000余首,更有各种对于当时和今后颇有指导意义的文论多种。各种文字竟有1000多万言,可谓丰硕。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中能超越他的文艺家怕是不多。

  夏衍先生曾经说过:“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剧魂’。”这并不是过誉,而是最准确、最公正的评价。田汉一生追求理想和光明,他满腔热情地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写诗作文,创演话剧,宣传新思想。上世纪20年代,他开创和领导了“南国社”的戏剧运动,引导和影响了一批热血青年奔向反帝反封建的战场;30年代,他是左翼戏剧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向反动独裁统治进行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40年代,他又成为抗日民主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卓越功勋。他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战歌;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呕心沥血地领导了新中国戏剧事业的改革、发展。终其一生,田汉为中国戏剧而奋斗,也为中国戏剧的命运而殒折,他是历史为中华民族选定的戏剧魂。

  1968年12月10日,那个阴沉的冬日,这个永远鲜活的灵魂在冷寂悲戚中飞升天国。45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忘记这依旧活在中国戏剧事业和民族心中的灵魂吧?!

  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98年3月12日),田汉生于湖南长沙县东乡田家塅茅坪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寿昌,乳名和儿。这一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之年。那位愿为变法而第一个流血的谭嗣同,就是湖南浏阳的硬汉。六个月大的和儿,自然不会听见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前谭嗣同慷慨的呐喊,但是他为改变祖国命运,拯救危亡的呼声,穿越时空,在少年田寿昌的心中回响。他永远记得谭嗣同在牢狱壁上的题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田汉永不泯灭的爱国情操和热烈如火、苦干到底的性格,其源有自,但湖南硬汉的精神,也是其一吧。

  二

  田汉是浪漫的。1911年,他13岁,“辛亥革命”前,他为了进入风气良好的学校,改名田汉。这名字并不包含“革命”的意思。但是巧得很,他们四个改名报考同一学校的同学都被录取,按照成绩的顺序,从后向前读,他们的名字竟然是“英雄怀汉”,暗合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的宗旨。推翻了皇帝所带来的空前的兴奋,让激情如火的年轻的田汉投入到时代的潮流中,他参加学生军、编演新戏,向往着一个全新的国家和人生。但他很快就失望了,没有了皇帝,但一切旧有的秩序并没有改变,有的反而更变本加厉。1916年8月,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的田汉,在校长徐特立的推荐下,跟随被任命为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员的舅舅易象(字梅园)赴日留学。他告别亲人,满怀希望地奔向“寻求新生之地”。那时,他刚满18岁,对前途充满诗人的想象,以为光明就在前方,这自然有些孩子气。但对祖国、人生,光明、美好前途的挚爱和信念,充塞了他的一生,始终未曾动摇。他的这种浪漫的追求真善美的诗人气质,仿佛是他特有的标牌。他在日本贪婪地阅读各种书刊吸收各种新鲜的思想;他曾经用文言文写过一篇长文议论俄国的二月革命和中国的前途,大胆预言中国“不十数年,且将有社会之大革命也”。文章由舅舅梅园先生推荐给李大钊,颇受李的赏识,发表在李大钊主编的《神州学丛》上。他还参加了李大钊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成为该会东京分会最早的四位成员之一。但他对戏剧的迷恋,远超于政治,他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做一个戏剧家,做“中国未来的易卜生”。那时的日本,正风靡着西方各种流派的戏剧,一批沉醉于这新鲜艺术样式的中国留学生如欧阳予倩等,也开始从模仿到创造地编演中国的这种新剧(后来,这种新剧被命名为‘话剧’)。1907年,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这个日子就成为中国话剧史的开端。在这批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就有田汉的名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