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田汉:中国“戏剧魂”

2013年08月26日09:5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田汉:中国“戏剧魂”

  但是田汉依旧在艺术上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写心境”“写自我”,而且将这与“写现实”紧密结合。对于“新浪漫主义”的理解与运用渐次深刻而且成熟。《获虎之夜》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名优之死》则更是中国话剧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获虎之夜》写出了“超悲喜”的艺术之美的境界,正是大悲的结晶;《名优之死》则以非同寻常的办法写出艺术家内心独特的苍凉与悲怆。2008年,田汉基金会曾邀请一个由青年业余演员组成的民间剧社,演出田汉先生的剧作。其中就有《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在简陋的舞台,以最直白的方式和难免幼稚的表演,竟然让观众唏嘘落泪,落幕时刻,掌声骤起。这说明田汉的戏剧具有不会衰老的生命,说明今日的戏剧爱好者和观众,看得懂也需要田汉的“新浪漫主义”。自然,这也提醒我们,在继承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拓广各种艺术创作的流派,以丰富我们的话剧舞台,让观众来拥抱话剧。今日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田汉的戏剧观,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田汉是率真的。夏衍先生曾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倘以黄金论人,田汉起码在九成以上。这是对田汉人格的公允之论。

  南国社的戏剧运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中国话剧史上颇为精彩的一页。但是也招来一些批评,甚至颇为尖锐的指责。在南京的巡演中,有观众来信,批评田汉的剧作有“颓废”和“唯美主义”的倾向,说戏中那些艺术家男女的爱恨和悲伤,无关普通民众的疾苦,更无助于铲除社会的不平;这些剧本还是离生活现实太远。田汉极为重视这些批评。他审视自己总是沉溺于灵与肉的纠缠中,艺术和爱情的主题虽然已经开始从天宇向地面人生降落,但还是离民众和现实颇远,他的声音还像是从遥远的空中朦胧传来。而上世纪30年代的国情正面临急剧的变化,民族的危机正一天天加剧,爱国诗人田汉内心已经在自我搏斗。他认识了共产党人夏衍、冯乃超等,结成了终生的好友。中国共产党又派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加入南国社,帮助他“转向”。在地下党领导下的“普罗列塔戏剧(无产阶级戏剧)”也给予田汉巨大的启示。1930年2月,上海成立了“自由运动大同盟”,田汉认识了鲁迅先生,并且一同被选为执行委员。同年3月,上海又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田汉又与鲁迅先生、夏衍、冯乃超、钱杏邨等一起被选为常务委员。无疑,这都在促使田汉思想的转化。而安娥的出现对于田汉的转向,有着巨大的助动。这位从莫斯科归来的美丽又豪爽的“红色女郎”,那热烈的革命情怀,对革命理论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深深打动了田汉的心。他更加仔细深刻地解剖自己的内心。1930年初春,田汉决定南国社转向为无产阶级服务,投入到左翼戏剧运动中去。1930年3月田汉在《南国月刊》上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他批评自己“热情多于卓识”,“浪漫强于理性”,决心把过去的得失,清算一过,研究现实的潮流与需要,做出不背离民众之要求,有贡献于新时代之实现。他的自我批评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受到当时领导上海地下党文委的瞿秋白同志的高度称赞,也指出田汉关于自己作品有“颓废情绪”“唯美主义”倾向的检讨,未免过于激烈。这说明瞿秋白对于田汉的戏剧观念和浪漫主义是理解和首肯的。新浪漫主义与革命与否无关。

  田汉“转向”的第一个舞台剧是《卡门》。这是对Del Rio主演的影片《卡门》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改编”。那部影片也背离了梅里美的原著,将追求爱情自由的吉普赛女郎卡门写成荡妇。田汉则将卡门写为,为了追求自由而与不平的社会以及爱情的束缚做拼死斗争的姑娘。这恰好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的社会状况相合,同当时中国的民气相契。演出极为轰动。这戏虽然有直白的政治色彩,却也是田汉将自己的艺术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宣言。我们应当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田汉立即投入抗日的左翼戏剧运动之中。这时他以《乱钟》一剧表现出将自己的艺术化为民众心声的决心和功力。《乱钟》在暨南大学的演出成为一次激情的民众誓师。这是中国话剧史上激昂的篇章。

  1932年2月,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田汉忠实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领导了左翼戏剧运动,又和夏衍、阳翰笙等人领导和组织左翼电影运动。田汉还同小他14岁的音乐家聂耳成为至交,他们合作的歌曲一直在今天还回响在祖国的舞台。这时田汉写了许多名剧,如《梅雨》《洪水》《年夜饭》《战友》《扫射》《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月光曲》《回春之曲》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其中《回春之曲》是个代表性的作品。依旧是艺术和爱情的纠葛,依旧是荡气回肠的情感,但艺术和爱情都冲出个人的牢笼,升华为对祖国民族之爱用艺术和生命报效祖国。这戏从今天的观念来看,也难于超越。剧中插曲《梅娘曲》,有着永恒的魅力,令歌者和听者,时时都能潸然。后来,田汉又投入组织和领导抗日演剧队的工作,一队队热情奔放的青年戏剧家,投身抗日战场和大后方,掀起中国话剧史上的又一次高潮。田汉还组织领导了一次在桂林的“西南剧展”,成为中国话剧力量的一次大检阅。后来,这些艺术家大部分成为新中国各地话剧和戏曲院团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戏剧事业作出贡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