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常书鸿:大爱若痴

陈俊珺

2013年09月06日14:48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常书鸿:大爱若痴

  痴心

  “如果真有来世,我将还是‘常书鸿’,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解放周末:父亲在您心中是个怎样的人?

  常沙娜:大家都说他是个“痴人”,为了敦煌的事业,他抛却了自我,甚至抛下了自由。在我看来,用一生痴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也让他拥有了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

  解放周末:对事业的一片痴心,带给他无限的幸福感。而这份“痴”,在今天似乎越来越稀缺了。

  常沙娜:是的,但我相信“痴”的力量是可以“传递”的,父亲身上的痴劲,影响了他身边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他离开后,一代代敦煌人都在追随他的脚步,继承发扬父亲开拓的事业,为世代后人守护这份人类的财富和瑰宝。

  如今,在敦煌莫高窟的常书鸿故居里,仍保留着他当年的全部家当:一方土炕、一盏油灯、两张简陋的书桌、几把残破的板凳,还有一架掏进墙壁的土书架……

  1954年,这方天地里第一次通上了电。当电灯亮起的那一晚,常书鸿激动得像个孩子一般从这个洞窟跑到那个洞窟,在他眼中,这些上千年的壁画和彩塑好像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灿烂光辉。他甚至觉得,墙上的侍女都在对他笑。

  在常沙娜眼里,父亲就是这么个“痴人”,总能在困顿中寻找到快乐。

  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里,常书鸿不得不趴在地上给猪喂食。给他平反的那天,他把全所人员喊到家里,其中也包括那些“打倒”他的人。他笑着亲自下厨,做了几大盆法式春卷。

  常沙娜告诉记者,她至今保留着父亲曾经写给她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到了应该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常沙娜已经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花顶、琉璃瓦的门楣栏板、花岗岩台阶上须弥座的浮雕图案、北大厅墙板的“春夏秋冬”浮雕装饰……在常沙娜参与设计的作品里,几乎都有敦煌元素。

  晚年的常书鸿搬到了北京,尽管住在高干楼里,他还时常像个孩子一般喃喃自语:“为什么让我住在这里?我要回敦煌,我还要住我那个土房子!”

  常书鸿的家中总挂着一串铃铛,他说,莫高窟大佛殿檐角摇曳的铁马铃声听了50年,现在“客寓京华”,挂上这串思乡的铃铛,聊胜于无。

  常书鸿生前始终以“敦煌人”自居,去世之后,按照他的遗愿,仍长眠敦煌。

  曾经有人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职业?”常书鸿答:“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世’;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个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去完成敦煌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