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贵鸣
求知与立志
少年时期,胡乔木即被他的小伙伴们戏称为“土包”“书痴”。说他“土”,是因为他总爱穿一身黑色的粗布衣裳,不像一些富家子弟讲究穿着,不断翻新;称他“痴”,是由于他读书过于用功,不但读老师教的书,还把父亲大量的藏书一本本地翻出来看。常常是晚饭之后,一人坐在小油灯下入迷地看到深夜。
胡乔木之所以那样博学多才,除了深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之外,与他博览群书和酷爱藏书的习惯也是分不开的。生前,胡乔木住处最大的一间屋是藏书室,3米多高的大书架一排17个,整整齐齐共8大排计136个,加上办公室中的4个特大书架,共有140个,珍藏着他心爱的4万余册书籍。胡乔木逝世后,子女胡木英、胡石英遵其遗愿,将1.4万件档案资料和4万余册图书,分别捐赠给了中央档案馆、当代中国研究所和盐城市政府。盐城市图书馆内,现建有胡乔木同志藏书纪念馆。胡乔木的读书方法亦很独特,能同时交叉阅读诸如政治、哲学、自然科学、小说、剧本等五六本内容完全不同的书籍。他视这样的读书方式为“休息”。
1924年胡乔木考进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进入了他人生中无论是求知还是立志,都应当说是收获颇丰的季节。胡乔木在这里博览群书,修学储能,各学科知识迅速累积。升入高中后,胡乔木已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理学天赋和文学才华。其中,进入高三时的一篇《近代文艺观测》和毕业前的一首《别辞》,不仅表明了早年胡乔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推崇与信奉,还展示了他向往“红色”,追求“光明”的心境。
胡乔木明确地提出,我们“需要如何的有伟大的真实的生命的宗教——这种宗教,不是幻的空疏的过去一切的旧的耶稣教、佛教、拜物教和拜金教,而是敢于以全人类的血肉为牺牲,以全人类的幸福为鹄的,将黑暗的昨天与混乱的今天勇敢的向明日的光明与快乐推进的新宗教——社会主义”。他坚定地表示:自己将不愿做“象牙塔里的学艺者们”,也不再“继续混在犬儒和宿命论者之群里”或“凄然底藏在时代地暗角里”;因为那样,“我底青年的心会要发霉”。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