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蔚
担当教育重任传承历史文明
1948年以后,吕振羽先后在中共辽东省委、东北人民政府、大连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任职,同时还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大连大学是1948年9月开始筹备,1949年3月1日正式成立的。第一任兼职校长是李一氓,不久吕振羽被任命为该校专职校长、党委书记。他到任后,立即在全校大会上作了关于大学办学方针的报告,并动手撰写了文章,详细阐明大连大学既要继承发扬解放区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方法,但也要继续提高和正规化。对于旧中国大学的办学方法,他主张要加以扬弃。对于苏联办大学的经验,他赞成学习,但不赞成抄袭和生搬硬套。他还为大连大学起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他派遣专人到上海、香港等地聘请几十位专家学者到大连大学任教,使大连大学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即建起一支拥有教授、讲师270余人的队伍。
1951年的秋季,吕振羽奉调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担任校长。在这里,他再次表现出无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革命的胆识。由于这时东北人大还处于草创阶段,数、理、化三个系是从别校接收而来,文科只有经济、法律两系,中文、历史是新增设的,基础都很差。尤其是历史系,原先只有一个教研室,中国史只两名副教授,一名讲师,世界史仅两名讲师,其余都是1951年后毕业的研究生,总共14个人。因此当报纸上公布东北人大办历史系的消息时,有的人还不敢相信。但吕振羽大胆使用这些年轻人,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压上”一定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他们。他自己则经常和青年教师讨论学术问题,还把自己的研究题目交给年轻人,提供许多资料给他们看。在吕振羽的关怀培育下,东北人大历史系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壮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吕振羽身染痼疾,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还进行许多学术活动。1955年,他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东德莱比锡举行的东亚学术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词。就在这次会上,有的外国学者问他:“像你这样的历史学家中国有几个?”
他回答得很干脆:“没有一万也有一千吧!”
1957年,他出席在青岛召开的民族工作会议。会上,周恩来说:“今天有吕振羽同志在场,他知道的比我清楚。我很希望我们的历史学家讲一讲中国民族的发展史,可以证明我们民族的交叉时代很多。”又说:“像吕振羽同志这样的作家,我倒希望他能多写一点。”从此以后,他更加注意民族史的研究,先后撰写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特点》、《关于历史上民族融合问题》、《从远古的文化遗存看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关系》、《我国若干少数民族原始公社制或其残余》、《新疆和祖国的历史关系》、《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再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等一批论文,其中有的文章为有关国家的政治和学术界重视。
1956年到1962年,吕振羽兼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历史教授和历史教研室顾问,指导历史教研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62年冬,吕振羽回到湖南长沙,参加纪念王船山逝世370周年学术讨论会,并在闭幕式上讲了话。接着回到家乡邵阳,搜集革命斗争史料。他先后在武冈县、邵阳县、邵阳地委直属机关干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历史特点和革命传统的报告,访问烈士的家属,参观工厂和农村,广泛地搜集和整理历史和革命斗争史资料。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