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蔚
吕振羽,1900年1月30日出生,湖南省邵阳县金称市溪田村 (当时属武冈县)人。1926年投笔从戎,先后担任过北伐军的中尉秘书、上尉干事、宣传科长等职务。蒋介石背叛革命后,被迫离开部队。1928年东渡扶桑,在日本明治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学成回国后,开始著书生涯,写成《中国外交问题》、《中日问题批判》、《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等史学著作;1930年参与创办《新东方》月刊,后来成为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35年和周小舟担当与国民党代表进行抗日谈判的艰苦任务,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参加中苏文化协会长沙分会和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 (简称文抗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他担任文抗会理事兼研究部部长。1938年夏在家乡武冈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区乡级地方工作干部与游击战争所需要的军事人才,自己担任副院长兼党代表,亲授中国社会发展史,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为革命壮大了力量。“皖南事变”后,调任新四军军部,参加苏北反扫荡斗争,并在中共华中局党校任教。1942年到延安,先后任刘少奇政治和学习秘书,并在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任职。
周恩来对他说:“你来得正好,现在重庆的理论战线战斗很紧张,调你来重庆就是参加战斗。”
1939年秋,周恩来致电中共湖南省委转吕振羽,要他速经桂林到重庆。吕振羽接到通知,即同夫人江明一道离开武冈,先往桂林找到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李克农。翌日,李克农让他们换上军装,和李锐、石西民等一起,乘坐宋庆龄从国外募捐来的医用手术车,从桂林出发。他们越过国民党军队控制的重重关卡,抵达重庆。
吕振羽到重庆后,周恩来对他说:“你来得正好,现在重庆的理论战线战斗很紧张,调你来重庆就是参加战斗。”周恩来要求他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一面搞统战,一面写文章。这时,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御用文人秋泽修二,连续抛出《东洋哲学史》和《中国社会结构》二书,捏造中国“社会在结构上是停滞的”,胡说“中国社会的停滞性是社会矛盾的循环,社会过程 (社会运动)之反复的形式”,“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的过程的转机”,主要是鸦片战争。从而引申出中国社会非以外力推动不能前进,这次侵略中国的“日本皇军的武力”,正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打破“中国社会的‘亚细亚’的停滞性”的主要动力。秋泽的谬论实质上是为日本侵略中国大造舆论,为国民党顽固派卖国投降张目。这两本书传入中国后,一批汉奸和托派文人便随声附和。一些不明真相的研究者也误认为“新颖”而常加援引。因此,沉寂过一段的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到30年代末又活跃起来,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中国社会史诸阶段的划分,奴隶社会存在的时间和具体特点,“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所谓中国社会停滞性,以及关于创造民族新文化与“中国化”、“现实化”等问题。因此,批判秋泽的史论,就成了无产阶级史学工作者的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吕振羽连续写出《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中国社会上的奴隶制度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民族遗产的继承问题》、《本国史研究提纲》等文章 (这些文章后来都收入《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一书,1942年由上海耕耘出版社刊行),对秋泽的谬论进行系统的批判。
在揭露批判秋泽的反动史论的同时,吕振羽反复阐明,是生产方式规定中国社会的“形势”,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的内在矛盾”;而担当完成社会“形势”转变的,只能是被压迫阶级参加的“社会革命”。吕振羽指出:“把中国社会形式的发展作一个总的过程来考察,生产力、生产……以致意识形态,都是螺旋地向前发展的,并没有什么‘停滞性’和‘复归’或‘循环’的性格。”
《中国社会史诸问题》还研究了中国社会史上奴隶制时期的若干问题,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吸收世界文化进步成果问题。这部著作,是中国革命进入全面抗战的新时期,作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文化斗争的成果的汇集,属于为抗战建国的神圣事业服务的新史学的一部分。它的发表,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的称赞和鼓励。在吕振羽的带动下,当时重庆的其他一些史学工作者也投入了对秋泽史论的批判。
在著述《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的同时,吕振羽和江明开始了另一项更加艰巨的工程———《简明中国通史》的编著。这一任务也是党组织交给他的。有一次,周恩来对吕振羽说:“现在蒋介石搞尊孔读经,毒害青年,你可以写一本中国历史,从正面教育青年,和蒋介石作斗争。”
吕振羽立即接受了这一任务。他在复旦大学任教之余,在江明的协助下,于1941年2月,写出供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的《简明中国通史》前八章,作为第一分册交生活书店于是年5月在香港出版。这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最早的一部中国通史。
吕振羽的上述学术著述,是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的。那时他在复旦大学教课,按钟点给报酬。收入相当菲薄,有时连起码的生活都很难维持。他们经常吃红薯,为了减轻全家的生活困难,江明经常在晚上到隔壁的一家工厂去拾煤渣。吕振羽有抽烟的习惯,因买不起烟卷,经常含着个烟斗。有一次写作非常疲倦,烟叶抽光了,他就用商量的口吻问江明:“怎么样?买包烟抽抽吧!”
江明毫不犹豫把家里仅有准备买柴火的三毛钱给他买了一包“老刀”牌烟。冬天,他们的衣服和被子非常单薄,一次被董必武的一个亲戚发现了,反映给董老,董老“批评”了吕振羽。但是他一如既往,有困难自己熬着,仍然不向组织伸手。
“皖南事变”发生后,为了保存革命力最,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决定让吕振羽和江明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去。1941年3月中旬的一天夜里,吕振羽到曾家岩50号辞别周恩来。周恩来已对吕振羽此行沿途的安全问题作了周密的安排和指示。时已深夜,他留吕振羽过夜,催其睡下,自己才离开。不一会,周恩来想起还有事要叮嘱,又回到吕振羽的住处,吕要起床,他将吕按下,自己站在床边和吕谈话。吕振羽思潮翻滚,感慨万千,后来写了一首诗,记录这次难忘的告别:
真美人间马列心,
周祥恳切意高深,
床前形象窗前月,
雨革涓埃报好音!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