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等创办的宁都苏区是中央苏区摇篮

曾春生

2013年12月16日14: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从中央苏区的中心任务来看,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摇篮。

中央苏区从奠基开创、形成建立、鼎盛发展,乃至最终丧失阶段的全过程,武装斗争贯穿于中央苏区的始终。武装斗争是中央苏区最主要的任务,是最核心的任务,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它关乎到中央苏区的生死存亡,关乎到中央苏区的前途命运,关乎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未来。其它的任务都是围绕和服从于武装斗争的。武装斗争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毛泽东曾指出“10年的红军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所以,反“围剿”战争就是中央苏区的中心任务。

宁都是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和主战场。罗坊会议确定“诱敌深入”后,红一方面军总部和主力于1930年11月底至12月初,完成战略退却任务,到达宁都黄陂、小布地区。12月上旬,在黄陂召开了“黄陂会议”,研究红军战略反攻问题,首次在战术上组织实施红军由游击战转为运动战。24日、26日在黄陂、小布连发两道命令,指挥红军在小布设伏诱敌。因敌情有变,小布设伏未果,28日,红军总部又发布命令,指挥方面军西移,30日,打响龙冈战斗,活促敌师长张辉瓒。1931年1月1日、2日毛泽东、朱德先后在宁都南林、小布发布进攻谭道源师的命令,3日指挥方面军主力在东韶歼其师一半。

宁都是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决策地。面对国民党调集20万大军准备对以宁都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军事“围剿”,大敌当前,怎么办?1931年4月17日至19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青塘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青塘会议),会上,形成和确定了第二次反“围剿”战争战略方针,即继续在苏区内打击来犯之敌。在青塘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从5月16日至31日,半个月内,红军横扫七百里,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军事“围剿”。

宁都是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主战场。1931年7月,国民党部署第三次军事“围剿”。7月10日,红一方面军主力从建宁千里回师赣南,8月7日,红军一天内连续取得莲塘、良村两场战斗的胜利。8月11日,红一方面军又在宁都黄陂歼灭敌毛炳文第8师。黄陂战斗战绩辉煌,毙敌1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缴获枪支3000余支,电台一部,子弹40余万发,而红军仅牺牲80余人,伤300余人。

宁都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后方基地。1932年10月,国民党开始部署第四次“围剿”。1933年2月13日,红一方面军撤围南丰,隐蔽到宁都北部山区的东韶、南团、肖田、吴村、洛口地区集结,待机歼敌。红一方面军总部移驻宁都东韶后,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在东韶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研究作战行动计划。27日,歼敌52师,27日、28日歼敌59师。黄陂大捷后, 3月上旬大部队再度转移到宁都北部山区的东韶、洛口、南团、小布地区隐蔽集结,伺机歼敌。16日,红军主力秘密从宁都北部山区北上,准备截击敌之后纵队。21日,对草台岗之敌发起攻击,歼灭敌“王牌”第11师。在黄陂、草台冈两战中,红军两度隐蔽集结在宁都北部山区,宁都游击队与红军携手参战,开展对敌钳制、引诱、伏击战,将敌军诱入红军主力伏击圈。宁都苏区各级党政组织和人民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收集大量粮食、铺板、碗筷、水桶、禾草等,从吃、穿、用等各方面的物资供应上,全力保证了集结在宁都北部山区四、五万红军供给需要。

宁都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和长征出发地。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和200架飞机,向各根据地发动了空前的“围剿”。 1934年4月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失败。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队分兵向苏区中心兴国、宁都、石城等地突进,到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剩瑞金、宁都、兴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只能被迫撤离中央苏区了。

在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宁都与每一次反“围剿”战争都密不可分,它承担了大量的艰巨、复杂、繁重的武装斗争任务,从它在中央苏区所担负的中心任务和履行的历史责任来看,是不折不扣的中央苏区的摇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