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等创办的宁都苏区是中央苏区摇篮

曾春生

2013年12月16日14: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五、从宁都苏区的贡献和牺牲来看,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摇篮

一是参加红军。扩大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各级党、政、军、群众组织的又一项中心任务。从地方武装加入到正规军是发展红军武装的主要途径。1932年1月至3月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一次扩红运动中,宁都全县共动员2468名青少年加入红军。1933年2月8日,中共中央提出“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后,宁都(含博生、洛口、长胜)县共动员2万余名赤少队员参加红军,成为当年扩大红军的第二个模范县。1934年初,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推上一个新高潮,宁都(含博生、洛口、长胜)共输送12170人参加红军。这股扩红热潮一直延续到主力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为止。宁都自1930年至1934年10月共有56304人参加红军队伍,每5个宁都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正如伍修权同志评价的那样,宁都(博生)人民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对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是支前情况。为了帮助红军做好每次战前物资准备,解决战时必需品,宁都人民节衣缩食,把大批的钱粮谷物捐献给红军。在1929年2月,红四军进军宁都时,宁都县城便筹措了5500元银元、草鞋、袜子各7000双,白布300匹和一批粮食送给红军。在一至三次反“围剿”时,宁都人民从吃、穿、用等方面供给红军官兵。仅第一次反“围剿”期间,光粮食消耗就达七八百万斤。第四次反“围剿”期间,宁都人民一样的积极筹集,全力保障集结在境内的四五万红军官兵军需供给需要。1932年6月和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发行两期革命战争公债,分配给宁都的筹款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在捐献粮食方面,宁都县(含博生、洛口、长胜三县)共20.29万担计10146吨(其中捐献稻谷13.8万担,节省谷6.38万担;节省米6.72万多斤,折谷0.112万担),占赣南苏区捐献稻谷的1/4……

三是参战情况。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中,宁都地方革命武装力量如游击队、赤卫队等都是整批整批地开往前线作战;其中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宁都是红军作战指挥中心。在反“围剿”战争期间,宁都苏区人民群众密切配合红军作战。据统计,自1930年至1934年,宁都县参军、参战、支前人数达到10万人,宁都人民在人力上为中国革命作了巨大的贡献。

四是稳定的驻地。在宁都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形成的优良的人民条件,加上优越的地理条件,红军部队在宁都驻可驻得稳,散可散得开,出击则可以一举制胜,不仅为红军总部和主力红军提供了安全、稳定的驻地,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譬如1930年冬,红军总部和主力红军撤退到地处赣西南根据地中心腹地黄陂、小布地区驻扎近5个月。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红军主力两次隐蔽集结在宁都北部地区。

1972年12月12日,邓小平回到阔别38年的宁都黄陂等地视察,曾深情地说:“这是个好地方,是反‘围剿’中心,很重要,对中国革命贡献很大,牺牲了很多人!”这从一个侧面再次佐证了宁都苏区历史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将宁都定位为中央苏区摇篮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宁都县委史志办)

编者注:本文约1.2万字。该文刊出前,编者删除了部分文字和相关引文、注释、参考文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