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情报工作

费侃如

2014年01月15日10: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四渡赤水

遵义战役,歼灭和击溃敌2个师又8个团,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士气,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

3月10日晚,中央和军委高级领导人在苟坝研究是否攻打打鼓新场,与会领导人一致同意打,因得到的情报显示,驻守打鼓新场的是黔军“双枪兵”,不是红军的对手。只有毛泽东坚决不同意。通过分析电台破译的敌军情报,毛泽东已敏锐地感到蒋介石正在暗中向打鼓新场一带调兵遣将。当日23时,会议还在进行,突然传来敌军联络的信号,正在值班的戴镜元一下兴奋起来——敌人果然掌握了红军的动向,在打鼓新场布下了口袋。戴镜元拿着情报就往毛泽东住处跑。凌晨2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紧急会议,放弃进攻计划。周恩来感既地说:“如果我们贸然打打鼓新场战役,必然造成红军重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啊!。”

遵义会议后,中央的领导同志,不约而同地感到毛泽东与会前有很大的变化,他更加沉着、练达,思绪更加缜密、周到,特别是更善于团结人了。这次苟坝会议,为什么不顾绝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又固执坚持己见了呢?他为什么能察觉到蒋介石正在暗中向打鼓新场一带调兵遣将?在一篇写中共高级特工卢志英事迹的文章中,关于苟坝会议一节中写道:“对于情报,因分析水平的不同,出现差异甚至完全相反意见的可能是有的,不足为怪,但是请读者注意,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样的敌情,毛泽东和大家的意见截然相反,显然不正常。这一切说明什么呢?说明毛泽东有着不只是二局单一的情报来源!或者说,有着同样来自二局但更深处,此时其他人包括领导人还不知晓的微纤渠道。”

“遵义会议之后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的历史的诸多记载里,有一个微弱纤小的细节记载。苟坝会议开会之前,毛泽东接见了几位‘地方的同志’,谈了很长时间,谈的是‘根据地建设’。这是一个不完全是史学研究论文而是有着类似报告文学或传记文学的记载,因而人们有理由不予认真的对待。但我们咨询考察了它的出处,证实它有确实来源,而非信口浮言。”

文中提到的“几位地方同志”是谁,毛泽东同他们谈了些什么?该文作者在调查研究后得到证实,此时潜伏在毕节专员公署任总务科长的卢志英,对薛岳、王家烈及滇军的驻防,到毕节周围,包括打鼓新场的山川形势都做过详细考察,并将这些向党中央写了秘密信件或电报,详细做过汇报。1935年1月底到3月期间,卢志英在毕节活动频繁,除了贵阳,还不止一次去过昆明,并对毕节周围国民党部队有过详细的调查了解。文章中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几位地方同志”的名字,但很明显文章作者倾向卢志英是其中之一的。

无独有偶,笔者最近在苟坝毗邻的平正仡佬乡,听到一个已流传了几十年的故事:平正的阴阳先生山登铭,在仡佬族中很有威信,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1935年3月的一天,红军中的毛大汉请山登铭找几个仡佬族人摆摆龙门阵,于是山登铭约了芶敖德几人到马坎兰石头见到了毛大汉。毛大汉说他和山登铭是老熟人老朋友,希望和所有仡佬族人交朋友。摆谈中,山登铭说他在打鼓新场周围看到很多国军,听当地人说是打“红毛”的,叫毛大汉注意。当即毛大汉派人和山登铭、芶敖德一起赶往打鼓新场摸清情况后返回苟坝。事后,毛大汉、周恩来等在兰石头召集二三十仡佬族人开了一次感谢会,会后请大家吃了一顿饭。周恩来说:要不是山登铭和平家寨的仡佬族同胞,红军肯定要吃大亏等。这时芶敖德才知毛大汉是毛泽东。

据山登铭的外孙王老师说,这个故事虽然在平正及其附近广为流传,但几十年来从未向媒体宣传过。因此,可以判定毛泽东在苟坝会议前接见地方同志中,除卢志英外,还有山登铭、芶敖德等。正是毛泽东听取了卢志英等地方同志的意见,确信打鼓新场周围有国民党重兵把守,才不顾绝大多数同志的反对,坚持放弃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

这两份材料相互印证了卢志英、山登铭、芶敖德都为毛泽东提供了打鼓新场驻有国民党重兵的情报,是确有其事的。

不久,红军三渡赤水时,总部二局得到中共贵州地下党组织送来的国民党军地空识别标志,国民党空军只要看到地面山头上铺着白布上绘有红十字的标志,即表示地面部队是自己人,就不扫射轰炸。正是这一情报,红军才得以在3月16日、17日白天大摇大摆地在茅台从容渡过赤水河。同时,二局从破译国民党军的电文中得知,蒋介石断定红军渡过赤水河后必然西进“无疑”,已急令中央军及川滇黔军速向川南古蔺地区合力“进剿”,严令各部加紧修筑碉堡工事,紧密封锁,并加强了长江和横江防线的防守,以阻截红军北渡长江。

毛泽东等领导人见三渡赤水全军佯动奏效了,就在国民党各路大军不断向川南、黔西北推进的时候,中央红军已经作好了四渡赤水的准备。20日17时,中革军委要求各军团首长坚决迅速地组织过河,特别强调“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同时,发布了《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指出:“我野战军决定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东向。”正当蒋介石调兵纷纷向川南奔集的时候,红军却神不知鬼不觉地与敌相对而行,再次重返黔北。自此,红军跳出了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尚未完成的包围圈,把几十万敌军甩在古蔺和赤水河两岸地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