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相信看了今天我们的节目,很多网友也都想去馆里看看。除了李馆长前面讲到的,在里面有很多历史事件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外,还可以感受到两个人情义绵绵,共患难之后夫妻恩爱。我想问一下高将军,我们说到他们两个之间交流,可能首先还是会考虑到革命事件的交流,包括李馆长讲的例子,在困难时期,两个人也会互相协商。对于党内的重大事件当中,他们两位是不是也会进行共同的交流和探讨呢?
[高振普]:刚才都讲了两个人的这些交往。我接触到的,在建国后,因为周恩来总理在初期的时候是五大书记之一,后来又是副主席,到后来是常委,国家总理,邓颖超是中央委员。所以这两个人的原则性很强,纪律性也很强,属于哪个级别,要到中央的什么事情,就到那个层次。意思是说,虽然邓颖超是周恩来的夫人,虽然在平时交往中这么融合、这么亲密,但在国家、党的原则问题上,两人是严格遵守的。所以周恩来不会把不应该邓颖超知道的事情,提前向邓颖超透露。而邓颖超自己也不会去打听最近有什么大事。这是两人最大的原则性问题。
[高振普]:周恩来总理在有的事情上需要邓颖超出面做事情的时候,那周总理就会请邓颖超来做事情,这是属于工作需要。特别是外事上,有些需要做夫人的工作,就要请邓颖超去做工作,在日常上是没有的。
[高振普]: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大家都知道,1965年上海会议,就是罗瑞卿当时受批判的会议。走的时候,因为出发的时候邓颖超就问周总理,说几天啊?周总理说,不会长,出去有一个事,大概一两天就能回来。所以有一个特点,我给总理准备东西,出差的东西,不是一两天都可以,他一个月不回来,都没有问题,我们是充分的准备。我们个人就没这么充分,一两天,连个衬衣都不要带。减少装备,结果到那儿之后,开了十多天,出了一个大的问题。
[高振普]: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周总理都不知道,邓颖超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党的重大事情,不是两个人先交流交流、商量商量。
[高振普]:还有“9·13”,网民们都很熟悉这个事,9月12日,周总理都不会想知道,也不会想到会有“9·13”,邓颖超更不会知道,他是正常开会。所以这个事情发生之后,以至于到人民大会堂处理这个事情,三天三夜,总理都没回家。邓颖超很着急,根据她多年的政治嗅觉和她的经验,她认为准有大事,但不知道是什么事,我们在现场也不会打电话给邓颖超说什么事,谁也没讲。等到什么时候,邓颖超才知道是发生了“9·13”林彪的这个事情呢,就是中央决定向各部门,那时候叫各个口,国务院系统各部委、中办系统、军队系统,传达林彪这个事件的时候,该传达到邓颖超了,她才知道。因为邓颖超不可能去会场,周恩来就派杨德中同志,当时分管总理安全的杨德中同志,也是我们警卫局局长,派他到我们西华厅给邓颖超头口头传达中央的这个文件,所以这个时候她才知道,一点都没有提前。总理并没有提前给她讲,一定是到邓颖超该知道的时候,才给她讲。这不是大事嘛,这种事情。
[高振普]:大家知道,文化大革命“四人帮”,王力、关锋、戚本禹,叫做王关戚。王关戚和“四人帮”是一块的,中间把他们抓起来了。决定抓起来的时候,在钓鱼台,先把王力、关锋抓起来了,戚本禹当时没有抓,中央考虑,再过一段时间,还让他交代一些事。等到回来以后,邓大姐就问我,小高,今天那么长啊,有什么事?我呢,也误会了。我以为邓大姐能够知道一些消息呢,怎么她问我呢。我就给大姐流露了一句,今天就是把王力、关锋给隔离了。大姐说,这么大的事啊。然后邓大姐就到总理办公室推开门去问总理,今天有什么事啊,听说出了大事了。我就站在后面。然后总理就看邓颖超,意思是,什么事啊。大姐说,我知道了,不是王力他们吗。总理说,你怎么知道的。邓大姐没有说是我说的。邓大姐说,我有我的渠道。总理看了看我,我就很紧张,还好,没说。根据我后来分析,要把王力、关锋抓起来的事,不会是现场就定了,而是事先就定了,开会的时候要隔离起来。但邓颖超一点都不知道。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了,不是抓人的例子。大事有很多,我们做警卫部门的,了解的也不会很细。但这种事情,看到、知道,就说明两个人在党的重大问题上,不该交谈的,是不会去交谈。属于该交流的,也不免有一些交流。但重大问题不应该事先了解的,他是不会透露的。
[高振普]:我再说一个问题,我最近看到一个消息,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采访,采访的一个老同志,这个老同志年龄还不小。“9·13”,他肯定不知道,因为这个同志不在现场。我可以说一下这个,在我看到他讲的时候,那天宋庆龄副主席正好是9月13号要坐飞机到上海去,到了西郊的军事机场之后,飞机不能起飞。因为周总理在这之前已经下了禁飞令了,所有的飞机都不能起飞,但是当时空军的也没有权力透露什么事,他也不一定全了解,他又没法回答作为另外一个局里的局长。问他为什么不能飞?他就只能说,绝对不能飞,不能讲出原因。关键是下边一句话,他说,等一会儿邓颖超同志来了,邓颖超同志13号当面向宋庆龄副主席解释为什么不能飞。这样宋庆龄就回去了。我听了以后,我说这个也太不实际了。所以我们资格也老,年龄都大,你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讲不实际的话。他就有点不太实际了,因为他不知道“9·13”,他也不在现场。我刚才也讲了,邓颖超没有提前知道,她怎么可能去到西郊机场给宋庆龄解释呢。再有邓颖超也不知道宋庆龄到上海去,宋庆龄去上海也不可能向邓颖超报告,所以邓颖超也不可能去解释。所以大家在网上看,在电视上看,一定要分析,一定要实事求是。至少应该是这样的,当时赵炜同志是秘书,她是寸步不离邓颖超的,她应该跟着一块儿去。后来问她,她说,瞎扯。这是口语。像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这说明一个原则,邓颖超不会提前了解这个事情。
[赵炜]:我补充一点。我觉得他们两个人的原则不是解放以后养成的,主要是在地下工作,包括上海、重庆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赵炜]:比如在上海,他们有一条原则,共产党员单线联系的人,比如我联系高振普,邓大姐联系廖主任,我们俩互相不知道,他们俩更不能知道。为什么?因为让另一个人知道,他一出问题,肯定把廖主任给带出来。在这一点来讲,这是他俩习惯几十年养成的。
[赵炜]:再有一个是邓大姐和总理的原则是什么?该知道的,告诉你。不该知道的,总理知道的不会告诉邓大姐。邓大姐知道不该问的,邓大姐绝不问。刚才高振普也讲了,一问,邓大姐说我有我的渠道。
[赵炜]:我举个例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们西花厅,我那时候在总理那个地方,大家都知道,邓大姐在后面不知道。当时,总理在专委会给所有的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讲原子弹爆炸的事情,你们回家给你们的老婆、丈夫,任何人都不许讲,我对邓颖超都没讲。邓颖超是中央委员,是我的妻子,她都不知道。结果邓大姐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知道的?第二天,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她才知道。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很高兴的事情,邓大姐不知道。她这个原则是坚定的。
[赵炜]:说实在的,邓大姐不怎么去问总理的事,凡是党内的大事,不允许的她不问。大家公开的议论,他们都是老党员,这没得说。在党内的一些重大事情,邓颖超不该知道的,周恩来不说,她也不问。这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一直到他们去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