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坤
二、愚公移山为人民
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伟人。他在自述中说:1920年,“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定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使毛泽东勇敢地承担起全中国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由于缺乏经验,盲目接受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导,遭受了许多挫折和失败。毛泽东从大革命失败中看到中国革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自己的道路。他把秋收起义失利后的部队拉上井冈山,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政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由于这条道路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采取的“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斗争模式,因而受到非议和排挤。在逆境中,毛泽东百折不挠,忍辱负重,终于赢得党内多数同志的支持,从而在遵义会议上重新确立了他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自信所坚持的道路是正确的,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深刻理解,对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阶级的正确认识。早在大革命和井冈山割据时期,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中就发现,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在井冈山割据内,60%以上的土地在地主手里,40%以下在农民手里。湖南方面,茶陵、酃县两县均有约70%的土地在地主手中。对此,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最大部分的目标在于使农民得到解放,农民如不得解放,国民革命断不能完成”。从此,他把革命的基点建立在农民这支革命的生力军上。
毛泽东预见到,在国共的角逐中,谁赢得人民,谁将赢得未来的中国。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追悼大会上发表著名演说,深刻论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就比鸿毛还轻。”号召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坚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他在党的七大闭幕时发表了题为《愚公移山》的著名讲话,借用中国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说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要求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损害人民利益的害群之马,毛泽东始终决不轻饶。1949年初,在中共即将掌握全国政权之际,毛泽东即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警示。1953年,天津市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贪污大案:地委书记刘青山和专员张子善贪污腐化的问题被揭露出来。当时,党内对这一案件的处理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对“违法乱纪,(要)明正典刑”;一种认为,建国之初,干部奇缺,刘青山、张子善是经过战火考验的年轻的“老革命”、有功之臣,应戴罪立功。面对前来讲情的人,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二十个、二百个、二千个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