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谁赢得人民,谁将赢得中国

王相坤

2014年02月12日14: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疆党史》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 要] 毛泽东最热爱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庄严地写在了党的旗帜上。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治国实践中,不断加深了对民族地区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毛泽东 为人民 新疆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虽然没到过新疆,但对新疆这块占全国1/6的热土和生活在这里的新疆各族人民充满深情。早在1920年他就开始关注新疆,抗日战争时期派遣他的胞弟毛泽民进疆工作并把一腔热血洒在了新疆大地上。今日新疆的进步和发展,无不渗透着毛泽东的巨大贡献。

一、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的童年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虽然务农,但有一个开馆教书的舅舅,这使毛泽东有机会较早地接受一些新知识。利用课余时间,毛泽东开始阅读一些中外名著,诸如《精忠传》、《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对培养毛泽东对英雄的崇拜,激发他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使命感,产生了重要作用。1912年上半年,他读了《资治通鉴》中一则“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讲的是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准备实行变法。变法令公布之前,为了展示朝廷的决心,贴出告示:凡能把“三丈之木”从国都南门搬到北门者重奖“十金”。搬一段木头能得到这样的重赏,使很多人们不敢相信。于是,朝廷又下令:“能徙者予五十金!”重赏之下,有一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三丈之木”从国都南门搬到北门,朝廷果真“辄予五十金”。“徙木即赐”,让人们亲眼看见并且相信朝廷颁布的任何命令都是要执行的,从而为变法实行新政作了思想准备。

毛泽东运用他所知道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和当时世界上崇尚的民主、法制等比较先进的治国理念,写了一篇寄托着他的远大抱负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全文如下: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见《毛泽东最早文稿1912.6~1920.11》,第1页,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虽然只有400多字,但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理念,提出了救国安邦的思路,表现出了毛泽东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利国福民”的改革抱负。文章切中时弊,道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国民之愚”、“民智黑闇”,最高当局未能唤醒民众、开启人们参与政治和追求幸福的热忱。国文教员柳潜看到此文后,十分高兴,他于1912年6月28日将毛泽东此作评为满分,批示:“传观”,并作了很长的评语。评语说:此文“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点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柳潜将毛泽东此作评为满分,是基于什么标准考虑的,后人无法得知,但他评价毛泽东“自是伟大之器……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则体现了他的“目光如炬”,有先见之明。毛泽东后来果然如他预见,“力能扛鼎”,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毛泽东十分重视学习。他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他对宗教问题是比较重视的。对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对禅宗六世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读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这是一部在慧能死后由慧能的弟子编纂的语录。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章,毛泽东几乎都看。基督教的《圣经》,他也读过。1961年1月23日,他在同班禅谈话时说:“我赞成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