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坤
三、团结——批评——团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要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一个成熟的坚强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央领导集体是不行的。建设坚强的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必须正确处理党内存在的矛盾。在一个班子、一个群体中,工作中出现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同志间的意见分歧,就会成为团结的障碍。在党的历史上,宗派主义一度对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全党的四年多时间里,一些没有“喝过洋墨水”、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不被重视甚至遭到排挤。长征途中,张国焘依仗人多兵多,向党要官、要权、闹独立,甚至“另立中央”,不听中央指挥,最后叛逃当了国民党的特务。抗日战争开始后,王明回国,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自居,对中央的工作指手画脚,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党内出现的这些问题,既与领导干部个人的思想修养、政治品德、能力素质有关,也与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有关。为了从根本上统一全党思想,确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开展了一场思想整风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在领导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他解释说: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老老实实,真正愿意医治,愿意改正,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后来被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达到新的团结。
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我们党才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在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粉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取得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的胜利、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我们党更加成熟起来。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