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信息细致读报
陈云懂得利用报刊获取信息、掌握时事动态,得心应手地利用报刊为党和人民办实事。
搜集情报,知己知彼
早在主持东北财经工作之前,中央就曾派遣陈云到陕甘宁边区做经济工作。当时,在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面对边区贸易入超、法币不足、物价上涨、物资短缺的艰难困境,陈云利用报刊搜集情报,成功地打破僵局,扭转局势。
1944年3月5日,出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的陈云,为了掌握经济动态,开始了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一方面,陈云经常到延安南门外的新市场去,与农民、商人交谈,了解物价波动情况。另一方面,陈云时刻关注着国民党地区发行的各种报刊,观察经济动向。通过了解国统区的物价和物资储备情况,进一步钻研边区内外贸易以及边币、法币相互关系的实际情况和特殊规律。
当时,陈云指导编印了《经济参考消息》半月刊,主要从国统区的各种报刊上摘选财经资料和行情变化讯息。该刊在陈云的主张下,提供给业务部门干部参阅,并送中央领导同志研究。陈云通过报刊对经济情报的搜集,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1944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向各地下发《收集研究全国经济情报的通知》。《通知》指出:由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西北财经办事处负责编辑一种带全国性的经济情报,委托各根据地及办事处向一定的大城市收集必要的材料,按期编成情报,通知各根据地作参考。
内外兼顾,注重舆论导向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开始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整顿全国的经济工作。
一方面,为了使中央能够及时了解全国财经情况,陈云密切关注全国的经济动向,并以他和薄一波的名义一起给中央写《财经旬报》。这些旬报,出自陈云笔下,从财经工作的大政方针到发展规划,从人民币发行到物价波动,从税收工作到铁路建设,从钢铁冶炼到农业发展都细致考究,实时记录。
另一方面,面对百废待兴的经济局面,为稳定人心、统一思想,陈云更加注重发挥报纸对人民群众的舆论导向作用。在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后的第一次报社记者会上,陈云特别阐述了报纸工作人员与财经工作的关系。他强调:报纸的报道不要天天说好,也不要说外行话,要提倡说老实话,如物价问题就可以上报,因为你不登它也上涨。此外,针对财经工作中的敏感领域,陈云认为应该注意一点:新闻报道要有选择性,不是有闻必录,也不是所有好事都要上报,因为报纸的影响面很广,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报道。
针对公私合营后存在的问题,陈云认为报纸不必报道个别工商业者和家属捐资的事情。他指出:“全行业公私合营中,有些工商业者和家属,把家里的黄金、美钞、人民币、宝石戒指、金刚钻、房产都拿出来增加资金,这是好事,是进步的表现。因为定息了,增资就等于是捐献。但是,如果提倡得不适当,就会发生偏差,好事会变成坏事。当时我们对这种捐献活动,没有让报纸宣传,有些工商业者不满意,认为做了好事不表扬。但这是表扬不得的,如在报上宣传了,就会形成一种空气,一种压力,发生强迫命令的现象,使不能或者不愿意增资的人也增资了。这种现象,一定要加以避免和纠正。”
关注报刊,心系人民
退居二线后,陈云仍不忘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看报读报了解国内外信息,就成为陈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1984年9月4日,陈云看到《人民日报》上山东益都二中刘沂生写的《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了解到当时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高考第一志愿的情况,委托秘书转告邓力群,说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事后,中宣部召集教育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的负责人开会,研究如何贯彻落实陈云的意见。12月25日,教育部负责人通过新华社披露了陈云的意见,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决定拿出十几亿元,从1985年1月1日起为全国几百万中小学教师增加工资。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