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邹韬奋:以笔为剑战而不屈

(北京)刘火雄

2014年04月08日10:0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文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26 年10 月,邹韬奋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办了职教社的机关刊物《生活》周刊。此后,从《生活》到《大众生活》《生活日报》,从《生活星期刊》《抗战》到《全民抗战》,包括开办生活书店,邹韬奋一刊被停,一刊(报、书店)继起,为宣传抗战、团结御辱和争取言论自由、民主政治鼓与呼,在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干革命有两支队伍,武的是八路军,文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

揭露交通部长王伯群穷奢极欲

最初,《生活》周刊内容多集中与青年职业和教育相关领域,发行量只有两千多份,且以赠送为主。邹韬奋接手后,从加强刊物的趣味性入手,“多登新颖有趣之文字”,如撰写“小言论”,编译国外报刊新知趣闻,刊发海外通讯员报道等,文风活泼,可读性强。这一系列举措很快打开了局面,两三年后销数增到4 万份以上,5 年后发行量达到创纪录的15.5 万份,与全国性日报《申报》的发行量旗鼓相当,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1931 年6 月,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交通部长等职的上海大厦大学校长王伯群与本校毕业生保志宁结婚,建造“金屋”,极尽奢华。消息传出,有人讥讽王伯群“位尊多金”,有读者特意写信给《生活》周刊,要求调查并揭露王伯群的“丑行”。

邹韬奋获悉后,基于愤慨,一面将读者来信刊登,一面展开调查,以便弄清事实真相。原来,王伯群所建“金屋”由辛丰记营造厂造就,后者正承建南京交通部办公楼及大厦大学教学楼建设工程。为了讨好交通部长王伯群,造价不下50 万元的别墅,最终只收取王伯群约20 万元费用即交付使用,有变相贿赂之嫌。

王伯群得知邹韬奋的行动后,害怕丑闻被曝光,于是派人携带10 万元前往,企图以此封住《生活》周刊之口。邹韬奋不为利益所惑:“《生活》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刊物,经费多有困难,但是不受任何方面的津贴,一个小刊物也用不着偌大的巨款。”来人并不死心,接着提出把这笔现金折合股本,作为投资基金。对此,邹韬奋以不符合公司章程为由再度拒绝,并严正相告:“王部长既然这样慷慨,不如替他捐助给仁济堂(当时上海的水灾救济机关———笔者),救救几百万嗷嗷待哺的灾民吧,何奈关心我一人之生活!”来人只得悻悻而退。没几天,邹韬奋接到匿名信,“警告”他要“小心”。邹韬奋则表示:“我的态度是头可杀,而我的良心主张,我的言论自由,我的编辑主权,是断然不受任何方面任何个人所屈服的。”

他在随后出版的《生活》“信箱”栏目上,刊发了署名陈淡泉的《对王保(君)应作进一步的批评》一文,并配有记者亲往王伯群“金屋”实地拍摄的照片5 幅。在《编者附言》中,邹韬奋发表言论,将王伯群痛斥一番:“在民穷财尽的中国,一人的衣食住行四种需要中之一种而且一处,已达四五十万圆,而王君信里犹说‘伯群素尚俭约,虽备员中央数载,自顾实无此多金’,我们不知‘多金’果作何解?‘俭约’又作何解?”王伯群“个人的穷奢纵欲,实为国民的罪人”。“在做贼心虚而自已丧尽人格者,诚有以为只须出几个臭钱,便可无人不入其彀中,以为天下都是要钱不要脸的没有骨气的人,但是钱的效用亦有时而穷……”

迫于舆论压力,不久,有监察委员提出弹劾案,至1931 年底,王伯群被迫辞职。只是凭借何应钦这座靠山,他才得以保留国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头衔。时人戏称王伯群是“娶了一个美女,造了一幢豪宅,丢了一个官职”。王伯群所建“金屋”,后来也被汪精卫等人占有,由“王公馆”变成了“汪公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