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以25个旅,约21万兵力,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自此,长达三年半的内战全面开始了。
从1946年7月到10月,蒋介石先后以58个旅,约46万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
以28个旅,约24万兵力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
以18个旅,约16万兵力进攻晋察冀解放区;
以20个旅,约9万兵力进攻晋绥解放区;
以16个旅,约16万兵力进攻东北解放区;
以19个旅,约15万兵力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以9个旅,约7万兵力进攻广东游击区和海南岛游击区。
凭借着绝对优势的兵力和装备,蒋介石狂妄地宣称“5个月内在军事上解决整个中共”。
然而,离内战烽火不远的延安杨家岭,依然是一个宁静的清平世界。毛泽东在这里豪气冲天地向全世界宣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那是1946年8月6日的下午,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又一次来到杨家岭毛泽东的住所。她是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报道并支持省港大罢工。以后多次往返中美,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战活动。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半山坡平台上有一棵不小的苹果树,浓密的树冠撑出了一片清凉的树荫,树下有一个小小石桌。毛泽东招呼他的客人们带着小凳子围坐到石桌旁。就在这样随意简陋的地方,毛泽东发表了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和中国战局的惊世宏论。他慷慨激昂地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3页。
据说,因为英语的习惯用法中没有“纸老虎”这个组合词,因此当时的翻译余光生在翻译时用了英语中类似的习惯用语“稻草人(scarecrow)”来代替。毛泽东了解后说:“不行,我的意思是纸糊的老虎,是PaperTiger。纸老虎是用纸糊的一只假老虎,是用来吓唬孩子的,样子看起来可怕,实际上是纸糊的,一见水就软了,一见风就破了。”听了毛泽东的一番解释,斯特朗连连点头,不禁笑了起来。毛泽东看着斯特朗把他的话记上后,笑着用英语说:“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是纸老虎。”就这样,PaperTiger这个组合词,随着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在世界广泛流传。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它既是对美蒋反动派的宣战书,又是对全国人民的一次精神动员和极大鼓舞,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敌人的勇气和坚强决心。
那么,当时蒋介石这只“纸老虎”到底有多么可怕的模样呢?国民党拥有正规部队、非正规部队及后方军事机关学校在内的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而且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不仅没有海军和空军,而且陆军装备也很差。国民党政府统治着约占全国76%的面积、339亿人口,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拥有全国大部分近代工业和人力、物力资源;而解放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4%,人口约136亿,占全国人口的28%,基本上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此外,国民党还接收了日本侵华投降军队100万人的全部装备,尤其是得到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1946年7月以前,美国为国民党训练部队及军事人员15万人,装备国民党军45个师;美国用军舰、飞机将国民党军队14个军、41个师和8个交通警察总队,计54万余人,送到进攻解放区的前线;美国还派出9万海军陆战队占驻上海、青岛、天津、北平、秦皇岛等重要城市。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没有得到任何公开的支持。黄友岚:《争取和平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由上述对比可见,国民党在各方面占有极大优势。国际国内都对共产党是否能赢得这场战争持怀疑态度。
然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客观而全面地估计了整个形势,充满自信地向世界宣布:“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蒋介石确实高兴得太早了!“没人预见到共产党的指挥员们能把他们抗日游击战的经验转移到运动战的战役中去的速度和技巧。”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0页。所以,蒋的全线出击的战术无法在野战中消灭或削弱像泥鳅一样灵活的共产党的有生力量;相反,过长的战线让国民党军队背上了守备的沉重包袱,结果是占地越多,被牵制的兵力就越多,机动兵力越少,无力作运动战。很快,国民党高级将领们也认识到这一点:由于防点守线,军队被钉住了,失去了机动性并难以取得主动权。如果考虑到所占地方的安全,那就没有足够的部队去进攻。当共产党主力部队来攻击据点时,如果国民党的援兵不及时赶到,这一据点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如果援兵及时赶到,共产党的军队早已溜走转而攻击另一据点。这就使得国民党的军队总是首尾不能相顾,每一个地方都陷入被动,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到1946年11月,国民党军的战线已延长到约1万公里,用于守备的部队已接近其进攻总兵力的一半。据解放军总部的统计,国民党军在其进攻高峰的1946年10月,用于攻击的兵力约占投入内战总兵力的56%,而到11月,降至46%。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双方兵力对比在总体上,国民党军仍占较大优势;但在机动兵力上,它却正在逐渐丧失优势。
共产党军队在1946年7月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同上,第865页。。从7月至10月,毛泽东连续写下《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的总结》等指示,向全党全军指明了战胜敌人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毛泽东解释,国民党军还处于进攻地位,其人数和武器装备都优于共产党的军队,因此,在力量的对比发生转变以前,后者必须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具有优良传统的作战原则。这种作战的特点是全歼和速决。歼灭敌军不但是解放军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也是兵员的重要来源,因为俘虏来的敌军很快被编入军队。歼敌的目标在于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夺取地方。力求速决的目的在于当最终不能歼灭敌人时,可以迅速避开敌人,把伤亡减到最低程度。毛泽东断言“实行这种方法,就会胜利。违背这种方法,就会失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5-1198页。
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蒋介石日本军校的功底到底敌不过毛泽东的自我修炼的老辣。到1947年6月,仅仅一年时间,国共双方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370万人,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下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机动作战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
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针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地区,并确定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以刘、邓大军实行中央突破,以跃进方式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以陈、谢大军直出豫陕鄂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以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区,扩大原有根据地。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互为犄角,紧密配合,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间开辟新的中原解放区。另以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军北上;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作战,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军东引,以策应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行动。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12万余人,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接着发起鲁西南战役,打开了南进通道。随后,刘、邓大军突然甩开紧急驰援的蒋介石大军,兵分三路,千里跃进大别山。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先后越过陇海路,涉过黄泛区,跨过沙河、涡河、汝河等重重障碍,于8月末胜利到达大别山,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集团共8万人,在晋东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在豫陕边地区往返机动作战,采取“牵牛战术”分散疲惫的敌人。
9月初,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等8个纵队共18万人组成西线兵团,在鲁西南地区进行沙土集战役后,即以6个纵队越过陇海路南下,挺进豫皖苏边区。
到11月中旬,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以“品”字形阵势在中原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并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约90个旅回防中原。随后,中原三军以巩固大别山根据地为中心,密切配合,相互策应,纵横驰骋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大海的广大地区。至12月底,打破了国民党对大别山的围攻,巩固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将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
在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同时,外线的西北、山东和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也转入了战略反攻和进攻。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分别举行沙家店、延清、黄龙等战役和胶东保卫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晋察冀野战军连续进行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秋季攻势,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进攻。
经过半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内外线配合,共歼敌75万余人。到1947年年底,战争已经主要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资料网。12月,毛泽东根据一年多的漂亮战役,踌躇满志地总结出10条“军事原则”,成为人民解放军指挥作战的规范: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7-1248页。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