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四讲 最后的决战

2014年04月09日09: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抗战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但是,和平却没有如期而至。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为继续其独裁专制统治,再度挑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内战。这是中国两个命运、两种前途在疆场上的最后一次决战。人民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让貌似强大的反动统治集团在顷刻间灰飞烟灭。随着旧政权的覆灭,中国大陆上数千年的封建压迫、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占一齐成为历史的陈迹。

和平,擦肩而过

1945年8月28日,正是天高气爽的秋初时节。刚刚摆脱战乱硝烟的山城重庆,突然洋溢出一种节日般的欢快和祥和气氛。尤其在九龙坡机场,这一天较之往日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热闹。几百人不约而同地聚齐在这里,若有所待的目光齐刷刷地遥望西北的天空。下午3点30分,远方突然传来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个黑点随即从蓝天白云中显露出来,等待已久的人群一下子变得兴奋而紧张,情不自禁地相互传言:“来了!来了!”

空中的黑点迅速变大,那是一架草绿色的三引擎军用飞机。3点45分,带着隆隆的巨响,飞机徐徐降落。人们顾不得周围还未消停的大风,呼啦啦争先恐后地拥向前去……

舱门打开了,一个高大、健硕的身躯映入机下每个人的眼帘。这就是重庆人早已久闻其名的红色领袖——毛泽东。毛头戴白色盔式帽,身穿灰布衣裤,脚下是一双崭新的黑布鞋,细心的人们发现,鞋子上都没有沾一点泥。乍一看,闲适自如的毛泽东,极像一位来走亲戚的乡野先生。只见他停在机舱门口,从容不迫地摘下帽子,向大家挥手致意,顿时,机下爆发出一阵掌声。

在一片咔嚓咔嚓的摄影声中,毛泽东大踏步走下扶梯,与前来迎接他的重庆各界人士以及记者们一一握手,口中不断重复带着湖南口音的“很感谢”这三个字。

在毛泽东身后,是美国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接着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永远是那么儒雅的周恩来,以及王若飞等中共随同人员。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交椅”,与蒋介石已经较量了整整19年的毛泽东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蒋介石控制的“心脏”重庆呢?是什么让毛泽东冒着这么大的危险赴这场“鸿门宴”?这里的复杂内情非一言而能尽。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随着对日战争逐步接近尾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已经在加紧准备一场旨在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全面内战了。毛泽东早已看出端倪,在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的开幕词中,他郑重地向全党宣布了抗战后将面临的局势:

“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还没有被打败。即使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也还是有这样两个前途。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一个新中国还是一个老中国,两个前途,仍然存在于中国人民的面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存在于我们这次代表大会的面前。”《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5-1026页。

7月下旬,蒋介石急于抢占抗战成果,更急于把共产党堵在各个边区根据地,于是不断挑起事端,把战火烧到陕甘宁边区附近。此时,经过8年的抗战,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虽然还无法与国民党匹敌,但是,已经完全不能和19年前的大革命后期同日而语。横逆之来,已有还手之力。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的讲演《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斩钉截铁地宣布:“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

国共双方如此架势,战争不可避免,似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内战的阴云已经悄悄在中国的上空聚合。

但是,战后的中国局势是复杂的。在国共两党的背后,还有美、苏在远东的共同利害关系。如果美国支持国民政府进攻共产党,苏联就会帮助共产党,这样,国共内战,就扩大成美、苏两个大国之争,在世界大战刚刚平息的当时,各方都是不希望走到这一步的。因此,美国竭力要求蒋介石克制,而苏联也给共产党压力,双方都希望中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

8月14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夕,苏联出于多方利益的考虑,和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党确实作出了不少重要让步,但取得了苏联“支持中国国民政府”的保证。黄友岚:《争取和平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有了这个保证,再加上美国政府对其接收主权在军事及财政上的全力支持转引自杨奎松:《失去的机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页。,蒋介石认为自己得到了与中共共坐一张谈判桌的主动权,如果“不战而屈人之兵”,何乐而不为呢!另外,蒋介石不能不考虑到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大多退到西南和西北,要迅速开赴华北、华东解放区一时尚有困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暂时压下武力“解决”中共和解放区的欲望,在暗中调兵遣将的同时,打出了和平谈判的大旗。他于8月14日、20日、23日向延安连发3次电报,邀请毛泽东来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蒋心里盘算,如果毛泽东不来,他就可以说是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罪责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来了,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主动权,在“和平谈判”桌上逼迫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争取足够的时间,调集西南、西北的兵力,部署内战。

事实上,对于蒋介石的这一招,当时的中共包括毛泽东本人都没有料到。所以,当8月14日第一则邀请电报发到延安时,对这突然从天而降的“橄榄枝”,毛泽东一时摸不着头脑。蒋的第一封电报是这样写的: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重庆《中央日报》,1945年8月16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