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四讲 最后的决战

2014年04月09日09: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所以带着伟大性,是因为这个事变发生在一个拥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内,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3-1244页。

时光荏苒,60多年弹指一挥间,毛泽东的这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论断,仿佛至今还在古朴雄浑的陕西米脂县杨家沟上空回荡。

如果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起点,延安是万里长征的落脚地、中国革命的摇篮,那么,米脂杨家沟就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解放全中国的出发点,共产党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胜利!杨家沟这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因此被赋予传奇色彩,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凸显出其特别的意义。

从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在距米脂县城东南23公里处的杨家沟住了4个月零2天。12月25日至28日,在“新院”最中间的教堂式窑洞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共同主持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十二月会议”,宣告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转折点,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杨家沟的光芒照亮了陕北的沟沟岔岔,照亮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征程。周恩来曾经风趣地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8年3月,历经“十二月会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东渡黄河动员大会;历经轰轰烈烈的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式整军运动;撰写了40余篇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及土改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之后,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了杨家沟,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大道。

半年后的1948年9月,济南战役吹响了战略决战的号角。

济南北靠黄河,南倚泰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国民党军残存在山东省腹地的最后一座坚固设防城市。它位于津浦铁路(天津至浦口)和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的交会点,是连接华东、华北地区的中心,在蒋介石眼里是仅次于南京、天津、徐州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决策人士曾宣称:徐蚌地区是南京的门户,而济南则为卫护徐州的重要堡垒,济南万一失守,不但徐州不保,国都南京势必受到严重威胁,在国际上也将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为确保济南,蒋拟订了一个“会战计划”:以第二“绥靖”区的11万兵力为核心防御阵地固守济南,以配置在徐州的第二、第七、第十三兵团,共17万兵力为外援,随时北上增援,如此“内外夹击”,保证济南固若金汤。

16日夜,攻克济南的战争打响了。华东野战军迅速突破济南外围防线。至17日,西集团袭占匡李庄、双山头、长清等据点,进逼飞机场、腊山一线;东集团攻占城东屏障茂岭山、砚池山等要点,直扑外城。18日,西集团以炮火控制飞机场,使济南空运联系中断。19日,守卫城西的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在华东野战军敌军工作部和中共济南地下组织的争取下,率3个旅2万余人举行战场起义。攻城兵团抓住战机,即调预备队第十三纵队加入西集团作战。各部乘势扩大战果。至22日,西集团占领商埠,东集团直逼城垣。当日晚,攻城兵团开始攻击外城,至23日攻克。当日晚,攻城兵团对内城发起总攻。各部浴血奋战,连续突击。第九纵队第七十三团于24日2时从城东南角突入内城;第十三纵队第一〇九团于拂晓前从城西南角突入。随即各部迅速向纵深猛攻,激战至24日黄昏,全歼内城守军,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等化装潜逃,被民兵俘获。

慑于华东野战军的强大兵力,徐州地区的国民党援军虽经蒋介石再三督促,依然不敢冒进,直到济南被克,第七、第十三兵团尚在集结之中;第二兵团进抵成武、曹县地区后,闻济南守军已被全歼,即仓皇回撤。

济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经8昼夜激战,以伤亡26万余人的代价,共歼国民党军104万余人(内含起义2万人)。此战的胜利,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坚守大城市的信心,锻炼和提高了人民解放军攻坚作战能力。同时,还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贺电中指出,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371页。。就连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人似乎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转引自王宗荣:《伟大战略决战的序幕——济南战役》,《历史教学》1990年第七期。

丢掉济南让蒋介石痛心疾首,他终于有所开窍,表示要“对军事战略、战术和战地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尤其是不惜代价坚守据点的做法必须放弃”。转引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0页。他计划收缩战线,首先把部署在东北的兵力撤回来以巩固关内的阵地,但是,蒋的醒悟太晚了!中共早就先蒋一步,发起了辽沈战役,把蒋的退路截断,然后,还没等蒋有喘息的机会,又相继发起了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如此一环紧扣一环的战役,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的指挥下,先后分兵奔袭北宁路,目标是攻占东北主要城市锦州。到10月1日,解放大军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布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据说蒋介石当时听到这一消息,在北平和南京两次吐血。他已经深刻体会到整个局势已经扭转,他的末日不远了。就连英国《泰晤士报》当时的评论都刊出中共占领东北将出现一个自北向南征服的形势,中国的统一,似乎将从东北出发了。靳莲芳:《革命激流的砥柱》,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一战,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土崩瓦解。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鏖战正酣,平津战役已在12月5日开幕。林彪率领东北解放军挥师入关,协同华北野战军“解决”华北的几个重要点线。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被歼灭或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尤其是北平的和平解放,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而且也充分表明是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民众的支前网尤其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要素。马车、独轮车和扁担成了共产党供应线上的主要运输工具”。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9页。仅以淮海战役为例,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达543万人次,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00万斤粮食等军需物质。陈毅曾深情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靳莲芳:《革命激流的砥柱》,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只有共产党才能打这样的战争。

眼看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始终执迷不悟支持蒋介石这个腐朽政权的美国政府赶紧改变策略,由单纯支持国民党的反革命战争转变为两种手段:一手组织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和所谓地方势力在长江以南和边缘省份继续抵抗人民解放军;一手张罗国共“和谈”,极力使中国革命就此止步,为此,不惜拉上斯大林和苏联,一同向中共施加压力。

1949年元旦,日暮途穷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授意下,发表了一篇“求和”的《新年文告》:

“……和战问题盘旋于每一同胞的心胸之间,而政府为战为和亦更为每一同胞所关注。……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须知道这个问题的决定,全在于共党,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中正毕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只望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林衢:《世纪抉择:中国命运大论战》(第四卷),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0页。

同样是这个清晨,中国共产党则通过设在河北西柏坡这个小山村里的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放了毛泽东亲笔起草的新年文告,这篇充满胜利信心的、大气磅礴的文章有一个响亮标题——《将革命进行到底》: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连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同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同时,中国人民在政治战线上和经济战线上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为这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现在在全世界的舆论界,包括一切帝国主义的报纸,都完全没有争论了。……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这样两篇新年文告摆在众人面前,不能否认当时引起的各种反响。一部分中层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不禁产生和平的幻想,而曾经鼓噪“中间路线”的资产阶级右翼,又死灰复燃,企望借机造成同国民党、共产党“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一面用“农夫和蛇”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向全国人民说明决不能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100多年来,中国革命在这个问题上留下的痛苦教训实在太多;一面提出谈判条件,以事实揭露国民党的“和谈”阴谋。1月14日,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表明:“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充足的力量和充足的理由,确有把握,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全部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政府残余军事力量;但是,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在下列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这些条件是:(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在各方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于1月21日宣布下野,并由南京飞到家乡浙江奉化,退到幕后指挥。桂系首领李宗仁趁机代替了蒋的位置,并出面同中共方面谈判。但是,无论是桂系还是蒋派,国民党“求和”的真正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喘息机会,“确保长江以南若干省份的完整”《张治中回忆录》(下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787页。,企图“划江而治”,重新部署兵力,以备卷土重来。这样的谈判结果可想而知。

从4月1日到20日,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经历了20天的谈判,几经磋商达成了一份《国内和平协定》。但是,就在4月21日深夜,李宗仁、何应钦复电张治中并各代表,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和平大门至此彻底关死。

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体指战员:“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开始横渡长江。百万雄师以沿江湖区渔民的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以横扫千军的席卷之势,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九江、安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1日,英军“伦敦号”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航驱逐舰在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副总司令官梅登中将率领下,闯进江阴以西的口岸江面,企图阻碍三野炮兵向南岸射击。在连续两天的炮战中,英舰打死打伤三野部队指战员252人。然而,中国人民被欺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央军委当即发出指示:“凡擅自进入战区,妨碍我渡江作战的兵舰,均可轰击。”三野炮兵狠狠还击,击伤英舰“紫石英号”,其余三艘英舰挂起白旗逃窜。4月22日,新华社广播毛泽东撰写的述评新闻《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联合进攻》。4月30日又发表毛泽东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庄严宣告:“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人民解放军要求英国、美国、法国在长江黄浦江和在中国其他各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不要帮助中国人民的敌人打内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0、1461页。

国民党军鉴于长江防线已全线被突破,于22日下午实行总退却。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追击,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24日凌晨,一〇四师三一二团三营九连占领总统府,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就在这一天下午,在北平双清别墅的凉亭里,毛泽东从《人民日报》(号外)闻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诗词》,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分路追击,中、东两路于5月3日解放杭州,27日,攻占全国最大城市上海;西路直取九江、南昌;第四野战军在湖北境内强渡长江,解放武汉三镇。此后,各路野战军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纵横驰骋,以摧枯拉朽之势,扫清残敌。到1949年9月,中国大陆除西南、两广等一小部分地区外,都已获得解放。蒋介石带着他的残兵败将退到台湾和澎湖列岛。

随着南京政府的覆灭,中国大陆上数千年的封建压迫、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占一齐灰飞烟灭。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历史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