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对外交战略的调整

王巧荣 

2014年04月22日10:10   来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原标题: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对外交战略的调整

三、中共调整外交战略的历史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调整,这次调整不同于之前中国外交战略由“一边倒”到“反帝反修”、再到“一条线”、“一大片”的调整,它是中国外交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及战略途径的全面调整,由此而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相对有利的环境。

(一)中共对外交战略的调整是中国外交战略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调整。

本次调整不同于之前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它是对中国外交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战略途径的一次全面调整。新中国前30多年,虽然依据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战略经过了“一边倒”到“两条线”再到“一条线”、“一大片”的调整,但这些调整只是战略实现方式上的调整,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战略途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中国前30多年,中国的外交战略主要是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指导。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宣言》把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解释为: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5]

共产国际根据列宁的思想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起,国际主义便是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新中国前30多年的时间里,国际主义也是中国的外交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期间,中国外交战略虽然也是以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为目的,但是中国外交决策者更多的是从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的国家利益的,在国家利益中更多强调意识形态、阶级利益。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国家的生存安全、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并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略途径主要是通过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

十二大调整后的中国外交战略,虽然仍包含一定的国际主义的内容,但开始把国家主义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强调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在国家利益中发展利益上升为国家的核心利益。调整后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略途径是通过开展全方位的外交活动,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因此,正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一样,中共十二大所确立的外交战略在中国外交战略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二)中共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真正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独立自主的力量。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战略克服了中国之前所实行的“一边倒”及“一条线”这类结盟或准结盟战略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使中国能够切实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美苏两国的争霸是当时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中国对于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行径,不论发生在哪里,不论是谁,都给予了坚决的反对。这大大增强了反霸的灵活性和斗争效果。如苏联对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搞霸权活动的支持及对阿富汗的入侵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对此,中国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反对苏联的霸权行径,并把苏联放弃这种霸权活动作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两大条件。中国对于美国在加勒比海及南美的霸权行为也进行了批评。这就有力地制约了霸权主义和破坏世界和平的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中国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国家关系,把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放在首位,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坚决抵制任何有损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行为。

(三)中共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为中国经济建设营造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在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指导下,中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都得到了发展。

中美关系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两国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是两国领导人互访增加,从1984-1989年,两国高层互访不断。两国经贸关系也在不断加强,到1988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100.4亿美元,美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16]

中美关系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国在高技术、军事领域里前所未有的合作与发展。如:1983年6月21日,美国政府宣布放宽对华技术出口的新规定,将中国从美国出口管制类的P组国家改为V组,把中国列入了与美国友好的非盟国一类。[17]11月,美国政府又发布对华技术出口具体指导方针,同时宣布取消向中国出口价值达20亿美元的尖端技术产品的限制。[18]1983年9月以后,中美两国军事领导人多次进行互访。中美两军在兵种、军事指挥和后勤等领域的交流也逐步展开。其中特别是在1986年11月,美国第七舰队司令莱昂斯上将率3艘军舰访问了青岛,[19]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次访问中国的美国舰队,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同时,中苏关系也逐步缓和,并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中国政府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讲话,并在中共十二大的报告中对此做出了正式回应,表示:如果苏联当局确有诚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并采取实际步骤解除对我国安全的威胁,中苏两国关系就有走向正常化的可能。[20]从1982年10月,中苏两国就消除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问题进行了12轮的政治磋商。期间,两国关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发生在1982年11月、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葬礼外交,为双方高层接触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推动两国关系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两国之间的一些重要往来也逐步恢复。1984年9月,中国外长吴学谦和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借出席第39届联合国大会之机,在纽约举行了会晤。[21]1984年底,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正式访问中国,双方签订了《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和《中苏成立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委员会的协定》。[22]1985年7月,中国副总理姚依林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了贸易协定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3]1989年2月,经过双方的努力,阻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基本得到解决,同年5月,两国关系正式实现正常化。苏联作为一个对国际局势有着关键性影响力的超级大国,同时又是中国的邻国,中苏关系的改善使苏联对中国北部安全的威胁逐步减轻,这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中美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美国结盟的西方国家如日本、西欧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他们、特别是日本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于缓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资金、技术需求上的压力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随着中苏关系的改善,中国与苏联的盟国及友好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特别是苏联亚洲盟友如蒙古、老挝及越南关系的逐步改善,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从中共十二大开始后,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前面所谈新的外交战略内容的发展与完善即反映了这一过程。因而,本次调整的成效是逐步显现出来的,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虽然开始与美国拉开距离,但“一条线”外交战略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仍然比较大,中苏两国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前8轮政治磋商之所以进展缓慢,苏联方面原因固然是主要的,但中美准结盟关系的影响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80年代中期,本次外交战略的调整基本完成。此后,中国全方位外交取得的成就开始与日俱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