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三章 云沐铁流

2014年05月14日09: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为苏区经济工作奠基

陈云同博古于1933年1月17日由上海出发,他们在中央特科的安排和护送下,先乘船绕道广东汕头,换乘火车至潮州,再乘火轮至大埔,在那里同中央苏区派来迎接的武装交通队员会合。

为了避开国民党的封锁线,陈云等白天休息,夜间走荒无人烟的山路。他们路过每一个交通站时,并不住在站内,而是住在野外的“马架子”下。所谓“马架子”,就是“人”字形的木棚、竹棚,上面用树枝伪装,他们挤在里面睡觉。在途径福建与广东交界的永定县游击区域时,遇上国民党军队的清剿,幸亏武装交通队员卓雄将敌人引开,才使他们化险为夷。

卓雄原名赵才廉。由于表叔思想激进,他12岁就被表叔带出去参加革命。1927年,15岁的赵才廉加入中共。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毛泽东前妻贺子珍之妹贺怡的前夫)把他改名“卓雄”。后来,他被调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科长,来来回回在秘密交通线上接护从上海来的首长。李德、林伯渠等进入苏区都是他去接护的。

卓雄去接博古、陈云这一次,差一点出了大事:卓雄已经护送他们来到闽西永定县境内,夜里,他安排博古和陈云住在一个小煤窑里,不知怎的,消息走漏,1000名敌军包围过来,而卓雄手下只十几个小青年。幸亏卓雄急中生智,带着两名队员绕到西山上打了几枪,一下子把敌军吸引过去了。趁着夜色如黛,趁着大雪纷纷扬扬,另一批队员带着博古、陈云突围,总算脱险。

1月的江西,天寒地冻,北风怒吼,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当他们由上杭县才溪乡进入中央苏区时,陈云往地上一躺,伸开手脚,呈“大”字形,喊了一声:“总算到‘家’了!”躺到地上,他望着风起云涌的天空,心情很不平静。

对陈云来说,江西并不是一块陌生的土地,尽管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多少年来,他一直寄予向往与崇敬。他知道,震惊中外的路矿工人大罢工就爆发在江西安源,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毛泽东在这里发动了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并在江西这块热土建立了全国苏维埃政权。如今,中共一代要人正在赣南坚持着艰苦卓绝的苏区斗争,抵抗着蒋介石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进攻。

陈云疾步走在赣南山区的崎岖小道上,用爱慕的眼光抚摸着路旁一草一木,流露出对江西这块红土地的敬仰之情。

一到江西,陈云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的身份,立即投入紧张的职工运动。他穿着一身简陋的衣衫,冒着刺骨的北风,踏着坎坷的山道,下基层,进工厂,走作坊,了解情况,听取反映,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

几天下来,喜中带忧的苏区职工运动的情况,陆续汇集到陈云的脑海。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毛泽东、朱德等艰苦努力,中央苏区的职工运动初具规模,不仅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还开展了不少斗争,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1年多前,周恩来进入苏区后,江西苏区的职工运动更是如虎添翼,获得蓬勃发展。

这时,王明的“左”倾错误在江西苏区占了上风,职工运动也未能免幸,明显地打上“左”的烙印。陈云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苏区职工运动“左”的错误倾向主要有:不问实际,盲目地搬用适合大城市的《劳动法》,使根据地有些企业不堪重负而倒闲;不从当地具体情况出发,呆板地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青工6小时工作制,影响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不顾企业的接收能力,强行介绍失业工人进去,造成企业效益降低、负担过重;把大城市总同盟罢工的做法机械地搬到苏区,危害苏区的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

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陈云还了解到,工人运动中不仅有“左”的倾向,也存在右的倾向。陈云认为,江西苏区工人运动右的倾向,集中表现在:有些地方忽视职工的积极性,忽视职工的利益与愿望,对职工运动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领导不深入基层,不深入职工,不注意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引起广大职工的不满,低估甚至无视职工的政治热情,不去积极领导、组织工人运动;不问各个企业、商店、作坊的实际情况,千篇一律地提出同样的要求与纲领。

职工运动中“左”的和右的不良倾向,令初入江西的陈云感到忧虑、焦急。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进一步引导苏区职工运动向健康方向发展。

决策果断、办事利索的陈云,说干就干。他周密安排,慎重部署,为纠正工人运动中的错误倾向而日夜操劳。

针对苏区运动中“左”的做法,陈云毫不留情地加以抨击。他明确指出:“这些做法,只能破坏工农联盟,破坏苏维埃运动,破坏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在他看来,苏区中许多企业和作坊倒闭、资本家乘机抬高物价、工人脱离党和工会的领导,无不和职工运动中“左”的错误有关。

“职工运动中右的错误倾向,必然妨害工人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妨害工人和工会之间的联系,造成苏区工人运动缺乏生气、无法深入发展。” 陈云同样抨击了右的做法,剖析了它给职工运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长期从事职工运动,对职工运动有着深厚感情以及丰富领导经验的陈云,不仅分析了影响苏区职工运动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纠正“左”、右两种倾向的正确意见。

陈云在领导苏区工人运动时,特别注重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的工人群众经常看到他瘦削、矫健的身影。他身着一套精粗布衣服,头戴一顶帽子,脚穿一双布鞋,奔波各地,指导地方上的工运,帮助整顿、健全各级工会组织。不少人劝他注意休息,不要把身体拖垮了,陈云听了只是笑了笑,依然不分白天、黑夜地深入工厂、职工之中,一心扑在职工运动上。

4月的一天,阳光灿烂,微风阵阵,又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此时的陈云却双眉紧锁,一脸愁色。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兼卧室里,抽着劣质的卷烟,双眼凝视着窗外,苦苦思索着发展苏区经济的对策与办法。

一转眼来江西苏区已过了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陈云在指导职工运动的同时,也接触了根据地内开展经济斗争的不少情况。他了解到,由于接连不断的军事胜利以及猛烈发展的革命战争,迫切要求苏区军民开展经济战线的斗争,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只有具备宽裕的物质条件,才能支持长期而残酷的革命战争,才能改善军民的生活。”工农出身的陈云对物质条件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始终认为根据地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斗争,离不开人民群众物质生产的政策。

陈云也了解到,根据地的经济斗争还存在不少错误倾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斗争的深入进行,必须坚决予以纠正。“错误的路线不能和正确的路线并立,工作中的错误倾向不去除,经济斗争无法正常开展。”在斗争实践中,陈云对“左”、右倾机会主义深恶痛绝,始终旗帜鲜明地加以识别和抵制。

每当思考问题时,陈云总爱抽上几口烟。随着烟雾的慢慢吐出,头脑中的思路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决心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苏区经济斗争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认真的探讨,从而为苏区的经济斗争提出兴利除弊、中肯实在的意见,也为根据地的经济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他不时地到群众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与要求。间或,找各种类型的干部座谈,广泛听取反映。花了几天的时间,陈云写成了《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一文,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很快,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权威报刊《斗争》第9期醒目地登载了这篇文章,在苏区党政机关和广大军民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陈云的文章,也引起了中共决策者的极大关注。不久,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与《我们的经济政策》。为此,江西苏区经济工作更加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6月的南方,已进入盛暑季节。火辣辣的太阳,把大地烤得滚烫滚烫。在骄阳的肆虐下,常给人以闷热、难受的感觉。一天,陈云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深入福建汀州视察,实地调查基层的工商业。通过调研他了解到,中央苏区的工会虽然过去领导工人与雇主订立了许多合同,但是很多合同的规定都是照搬《劳动法》,千篇一律,没有地方性、时间性和企业的特殊性,合同的条文不能适合当时企业的实际情况,没有提出群众最迫切的要求,而是靠工会工作人员闭门造车“造”出来的。针对这些情况,陈云决定亲自参与汀州京果业重签合同的全过程,指导企业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他首先找了两个工人党员,详细询问了汀州京果业的营业状况、利润,上半年订立的合同的执行情况,以及工人对订合同的意见与要求等。陈云问得仔细,也记了很多。

长年累月在基层工作的两位工人党员,没见过职务很高的领导干部。如今,陈云来找自己了解情况,开始有点不知所措。他们拘谨地望了望陈云,又互相注视了一会,嘴里说不出什么。

“有多少就谈多么,说错了也没关系。”陈云亲切、随和地说。没有一点干部的架子,待人是那样的诚恳、热情。在陈云的再三启发下,两位党员拘束、不安的心理渐渐消除。

陈云性格内向,平时言语不多,然而,和群众一起时,却循循善诱,启发他们打开话匣子,谈各种情况。有时,陈云自己也会幽默地说上几句,或者插上几句话,给人一种亲切感、信任感。

陈云不停顿地提出好些问题,一边问,一边在脑中思考。不一会儿,他对企业的情形,对工人的情绪以及签订合同的原则与要求,便有了一个大致而清晰的轮廓。

陈云先后主持召开了3次京果业党支部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工人对合同内容的意见。听着大家的发言,望着一张张淳朴的脸庞,陈云也在脑海中把工人党员的意见加以梳理、分析、归纳。

经过多次讨论,陈云开始动手草拟一份合同式样。南方的夏夜,闷热之外,还不时地有蚊虫来骚扰。在一盏小油灯的弱光下,陈云伏在小方桌上,认真地、逐条逐句地拟写草案。他一面不停地写,一面用扇子拍打蚊虫,驱散炎热。

第二天,陈云带着拟好的合同草案,又跑到支部那儿,要求每个成员到工人中征求对草案的意见。然后,召开支部大会加以讨论通过。

在反复讨论、不断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汀州京果业合同。由于合同条文符合京果业的实际,没有超过企业的实际负担能力,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灵活机动,有弹性,于是劳动合同顺利签订了。

陈云拟写的食品杂货业劳动合同书,内容明确,操作性强,适合订立劳动合同的要求,很快被中央向各地、各行业推广。《斗争》第18期还全文登载了陈云撰写的《怎样订立劳动合同》。看到自己辛勤的工作成果被组织充分肯定,对各地签订劳动合同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陈云的脸上荡漾着欣慰的笑容。

1934年1月15日至18日,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陈云出席了全会,并做了关于白区经济斗争与工会工作的报告。会上,陈云正式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也称中央书记处成员),兼任白区工作部部长。

此后,他对临近苏区的白色区域工作做了认真的研究,为党的白区工作路线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有价值的思想内容。陈云还制定了白区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斗争策略,引导白区工作向纵深发展。

9月初,立秋已近一个月的江西南部,气温还是居高不下,依然酷热难当。让人心烦不安的是,前方接二连三传来不利消息。

这几天,陈云一直在关注着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况,惦记着前方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红军战士。听到各方面汇总的消息,却越来越让陈云焦虑、烦恼。

蒋介石对第五次“围剿”下了最大的赌注,不惜孤注一掷——调集了100万军队,其中50万对付中央苏区工农红军;重金聘用了一大批外国军事专家;运用国外贷款购买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强制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来自苏区内部的消息,更让陈云揪心、焦虑——“左”倾错误在江西苏区开展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挫伤了一大批干部的积极性,使错误路线更加为所欲为、凌驾一切;在历次反“围剿”中屡建功勋的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近10万人马的红一方面军顿失主心骨和掌舵人;共产国际派了一个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得打仗的军事顾问来中央苏区,对中共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给第五次反“围剿”增加了新的困难……

种种消息表明,“左”倾错误使第五次反“围剿”更加艰难,越发引起陈云的忧虑。

连日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食不甘味,寝不成寐,两颊明显地消瘦,双眼也陷进了不少。

连日的深思熟虑,陈云草拟了《游击区域的斗争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意见书,对游击区的斗争策略提出了独特、精辟的见解。经中央同意,陈云的文章在苏区机关刊物《斗争》第72期上全文发表。这篇文章,无疑成了很强的兴奋剂,极大地振奋了干部、群众的斗志。

然而,陈云的文章没能挽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悲惨命运。就在陈云的文章发表后1个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江西,中央苏区成了错误路线的牺牲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