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九章 云淡风清

2014年05月14日10: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又一次领导全国经济工作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通过的《十年规划纲要》提出,从1978年到1985年,要新建和续建120个大项目,其中有10个大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大煤炭基地、10大油气田、30个大电站、6条铁路新干线、5个重点港口。全国基建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当时省事的说法是要搞10个鞍钢、10个大庆。1978年同外国签订了22个大项目,初步估计,把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大约需要600亿人民币,其中仅宝钢一项就达200亿。

7月6日至9月9日,国务院召开务虚会,强调要放手利用外资,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使实现“四化”的速度更快、更高。从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的大跃进”(因为主要把希望寄托在利用外资上,后来被称为“洋跃进”)运动迅速掀起。

早在同年2月18日至23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上,陈云就为遏制经济建设出现的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强调按农轻重次序发展、提高工业生产质量的意见。并在随后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上向李先念建议,会议最好多开几天,专门听听反面意见。但是,在当时的气氛下,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很难讲话。会议提出的目标是,要比原来设想更快的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讨论国民经济年度计划时,感到问题很多,难以确定下来。邓小平同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李先念商量,建议国务院成立一个财经委员会,请陈云出来当主任,主持全国财经工作。

李先念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财经部门担任有关领导工作。他对陈云是佩服的,常常对人说:“我一生有两个教师,一个是徐帅,教会我打仗;一个是陈云,教会我管经济。”他同意邓小平的意见,并且主动说,他给陈云当助手,任副主任。

这不难理解,因为陈云曾长期主持中央的财经工作,一向务实,富有经验。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财经领导工作越发显得重要。

其实,在1977年6月2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曾成立了“财贸小组”,组长为姚依林,副组长为陈国栋、邓力群。这个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助手,调查研究财贸工作的具体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改进意见;办理中共中央、国务院交办事项。它是国务院内部的办事机构,对下不行文。

这个“财贸小组”很快就不适合于形势。因为这个小组只是起“助手”作用,而当时更需要的是起领导作用。于是,酝酿成立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

1979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国务院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作为研究制订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定财经工作大事的决策机关。陈云任主任,李先念任副主任,姚依林任秘书长。财经委员会共由12人组成,几乎都是建国后财经部门的领导人。这个决定,交由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陈云还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

3月14日,陈云同李先念商讨了财经工作以后,两人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对财经工作的几点意见。

他们提出,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他们说,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速度。并认为,现在的国民经济是没有综合平衡的,比例失调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要有两三年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

他们强调:“钢的指标必须可靠。钢的发展方面,不仅是重数量,而且更要重质量。要着重调整我国所需要的各种钢材之间的比例关系。钢的发展速度,要照顾到各行各业包括农业、轻工业、其他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城市住宅建设、环境保护等的发展的比例关系。由于钢的基建周期长,不仅要制订5—7年计划,而且要制订直到2000年的计划。”

他们认为:“借外债必须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支付能力,考虑国内投资能力,做到基本上循序进行。”

这封信根据按比例发展经济的要求,指出了当时经济形势不稳的根源在于比例失调,提出要用两三年的时间进行经济调整。这样,实际上是提出了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的施政方针。

3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陈云在会上根据他和李先念商定的几点意见,更具体地提出,要用两三年的时间,最好3年,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陈云提出调整,主要是根据他对于国情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按比例发展经济的理解。

建国以后经济工作的错误主要是“左”的错误,急躁冒进,不顾国家财力物力的情况。陈云在这个讲话中说,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不搞清楚这一点,什么事情也搞不好。这个“实事”就是,9亿多人口,80%在农村,革命胜利30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

陈云提出,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搞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样的现实情况,就是我们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中国跟外国的情况,在这一点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搞建设必须把农业考虑进去,所谓按比例,最主要的就是按这个比例,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陈云不客气地批评说,许多办工业、办商业的同志不大考虑这个问题。

按比例发展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这种论述本来是很明白的。陈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有感触。他明确地说,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过去说指标上去是马克思主义,指标下来是修正主义,这个说法不对。踏步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

过去的所谓快,大多数时候是钢铁单兵突进。陈云多次在这个问题上表示异议,也多次因此遭到不公正的批评。一些人甚至形成了一种错误印象,觉得陈云似乎专门主张少搞钢。陈云说:“共产党员谁不想多搞一点钢?过去似乎我是专门主张少搞钢的,而且似乎越少越好。哪有这样的事!我也希望多搞一点钢,问题是搞得到搞不到。”

他说,单纯突出钢,这一点,我们犯过错误,证明不能持久。钢太突出,就挤了别的工业,挤了别的事业。

那时候,冶金部提出引进设想,想靠引进克服国内技术、设备、原材料的限制,发展钢铁工业,表现出一幅典型的“洋跃进”的架势。

陈云没有指责他们,只是说,冶金部也是好心,想要多搞,可以理解。冶金部一是把问题看简单了,二是看孤立了。

想靠借钱买一个现代化,陈云说,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他说,旧社会,我在上海待过,钱庄、银行贷款,要经过好多调查,确有偿还能力,才借给你。现在借外国人那么多钱,究竟靠得住靠不住?外国商人说借钱给你,有真有假,这件事也不要看得太简单。

他在别的场合也曾讲过,资本家贷款,总是你生意好的时候他找上门,你生意不好的时候人家就要逼债,这是“大晴天借伞”的买卖。

陈云还分析说,借外国人的钱,把钢铁的发展都包下来,把冶金机械制造也包下来,所有借款都要由人民银行担保,究竟需要多少钱,没有很好地计算。那么大的引进,国内要多少投资,也没有计算。你一家把投资占了,别人怎么办?冶金部提出不拖别人的后腿,实际上不可能。搞那么大的建设规模,那么高的速度,别的工业配合不上。

陈云根据国情和从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对于比例失调发生的原因,他主要讲了两条:一是当时基本建设规模太大,光大的项目上了1700多个,小的几万个。还有个原因就是还“文化大革命”的欠账。“文化大革命”中军管时期,将军们管经济,有些人经验少,胆子大,他们说搞什么就搞什么。结果,只管上项目,不管配套不配套,“骨头”和“肉”,“骨头”搞起来了,“肉”欠了账。

陈云说,调整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按比例,能比较按比例地前进。重点企业、城镇工业、社办工业,各方面都大体安置下来。他主张赶快下决心,搞不了的要丢掉一批,勉强搞起来,没有燃料、动力,没有原料、材料,还是白搞。

陈云又一次说要降低钢的产量指标:“2000年钢的产量定多少合适?还有21年,我说达到8000万吨就不错了。我这个话大有‘机会主义’的味道。”他还说:“……今年钢不提到3600万吨,也不提3400万吨,提出3200万吨到3300万吨,我看今年可以按3200万吨钢编计划。”陈云依然是“低调子”。

在这次会上,陈云提出“要我当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是有问题的”。他说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一是体力上完全不行。二是经验还很有限。解放初期的经济规模比现在小多了。现在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复杂的情况,应付不了。不要把我说得这么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训。156项中,三门峡工程是我经过手的,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他说,要我做工作,我只能做我认为最必要的工作,只能量力而行。

尽管陈云推辞担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之职,但是那时中国刚从“四人帮”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急需调整,在大家一致的要求下,陈云最终还是答应了。

3月25日,人民大会堂新疆厅。陈云走马上任,主持了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的第一次会议。

在这次会上,陈云对财经委员会的工作讲了几点意见。他说,首先要协力同心,相互合作。并强调:“调整,就是步伐调整调整,该踏步的踏步,该下的下,该快马加鞭的快马加鞭。目的是为了前进,为了搞四个现代化。”

陈云指出,要找一些年轻的干部,到财经委员会工作。财经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综合机关做财经工作的,虽然经济工作的经验很丰富,但他们此时最年轻的也有62岁了,大一点的已经70多岁。陈云感到,要领导全国的经济调整工作,这种状况是有问题的。

陈云说,我们这些人都快要“告老还乡”了,解放时,我45岁。“那时,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开会,晚上同周总理谈,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满满的。现在我一个星期只能工作两上半天,多了不行。如果还要那样干,无非是向‘八宝山’开快车就是了。”

陈云要求找来的年轻干部要有一点工作经验,人数也不要多。这些人不是当秘书,而是在当“后排议员”参与讨论问题,参与决定大政方针的事。他还说,培养这样的人,我看很有必要。

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筹划、组织,明确了方针,组建了机构,陈云又一次开始领导中国的经济工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