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刘周远
[主持人]:这种感情一直从叔叔阿姨这种传递出来,一直在流露着。不管时间上、空间上,这些都不是问题。
[张小康]:我觉得老十八军,当然不光是十八军了,还包括十八军之外的,包括社科院的王仲阿姨(音),还有庄先生,他们都是科学院院士,我觉得你只要提到西藏,人的距离马上就近,还不要说提到我们十八军,根本就是一个大家庭那种感觉。
[王贵]:第四个优点,这本书图文并茂。她找了很多老照片,极为珍贵的照片。我没想到她能收集这么多照片。比如我们开荒生产的背粪,背粪的筐子的照片都有。修路敲石头,大家在水里面推汽车,我们进藏克服语言关,学藏语,这都有照片,后方的保育院,八一校的孩子们这些照片,大约有近一百幅照片,这些照片很珍贵,配合着这个文字,使这本书看起来更生动,更具体,图文并茂。
[王贵]:我认为这么四个方面的优点和特点,我看了以后感到,认为这本书是并没有亲身经历而是后来采访编写成的进藏、建藏的图书中间最好的一本,对于宣传老西藏的精神,继续做好今天西藏工作,配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都是有积极作用的。纪实文学题材相当不错,文笔很好的,这个是主流,但是也还有些不足之处。当然,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不足之处,每本书都有。她这本书不足的地方主要是有些时间、地点、名称、情节等等有些差错。比如说昌都战役发起时间弄成了10月4号,应该是10月6号。等等,这些我都记了一下。我还有些疏漏,比如说新甘孜机场,完全靠人,女兵也参加了,但是有一个情况,女兵牺牲了几个,她们住的窑洞坍塌了,当时有四五个女兵埋死在里面了,这个还没写。
[张小康]:那个故事本来是写进去了,后来是因为考虑到故事之间的搭配。
[王贵]:还有一些疏漏,比如说进藏的女同志,生孩子死了一些,孩子死了的,本人去世死的连续有几个,1951年、1952年都有,因为高原缺氧、生活艰苦、营养不足,再加上行军颠簸,我们侦察科有个女同志,她就是怀孕了七八个月,从江孜回拉萨,骑马,马一颠簸,快到拉萨的时候颠死在肚子里了。
[张小康]:其实有很多这种情景为什么没有放上去呢?我们考虑的是呢?一定要有细节、有故事的我才呈现,如果只是事件的其实还有很多,包括做手术,做手术的时候麻药运不上去,前面没有麻药,真正地就像电影里拿棍缠上布咬着,就硬来,只有这样。但是,如果是讲不出具体的情景的,至少在这一本书中首先没有弄,但是我想,这书可能只能是十分之一的故事,太多太多的故事没有。刚才王贵叔叔说的确实是。
[王贵]:正因为这些事情,所以,军区党委以后很重视,希望怀孕以后到内地来,而且内地要建保育院,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是从这里来的。
[张小康]:没放到这本书里。因为是考虑到书的结构上不能编排,还有我们不光表现他们的苦难,如果是这种多,当时也讨论过,但是这些资料全部都在,包括解叔叔家的这个,他在日记里写到的,他打回来的牛奶,他收养的孩子,没有奶,从老百姓、牧民那里买回来的牛奶,拿过来牛奶,孩子已经死了。他说日记里写着,这些已经都用不上了。就是那种很感人的。而且解叔叔是我们十八军里比较能打的,是一个高高的,一米八几,是一个汉子,可是他在日记里写是那种非常让人感动。这个东西我本来是要放进去,但是后来考虑到文章的结构,就没有放。而且这些故事以后都会再呈现。
[主持人]:王老师有意见了,这些细节怎么都不呈现。
[张小康]:太多太多了。还是有一些没写。
[主持人]:故事太多。
[王贵]:主流永远是一本好书,不影响这本书成为一本好书。疏漏、差错其他的书也是有的。
[王贵]:然后要我谈谈我的感受和故事。这里面我说三个,其实还有很多。第一个就是粮荒,我们进军的时候缺粮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张军长一直说这个事,人、粮、事的矛盾,人要进去这么多,但是,粮食缺乏,工作比人又多,人、粮、事的矛盾。进去西藏,一开始西南军区首长给刘栋、给十八军的军师领导同志交代,补给重于战斗,这是一条原则。再一个就是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我们有深深体会。刘伯承说我们成立支援司令部,粮食、弹药、被服这些东西往前运,但是几个月要往前进,要保证一点不挨饿、不饿肚子这是很难做到的,要有断粮饿肚子的准备,我们几次断粮饿肚子,最严重的是甘孜一次,昌都一次。甘孜是1950年4月到5月,我们4月28号到的甘孜。甘孜这一次度粮荒,接近一个月,实际最严重的是十多天,后来才运上来了粮食。甘孜那次,我们是靠挖野菜,粮食是定粮,从16两减到12两,减到10两,以后是6两,师长和团长动员我们,同志们,现在我们以以度粮荒的精神战胜困难,自己携带的粮食快吃完了,后方部队粮食没有运到,先遣部队都走得快,后面的士兵在慢慢往上运,慢。粮食快吃完了。
[张小康]:那会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路。
[王贵]:后勤补给运输的极端困难,交通运输极端不便。这是第二个敌人。我们进军西藏两个敌人,第一个敌人是藏民,第二个是补给运输极度困难。战胜第二个敌人要比战胜第一个敌人要困难,要困难得多了。甘孜这次,我们度粮荒,最少的时候到了6两,老称的6两相当于现在的三四两,那就是野菜,什么野菜都吃,粮食就是一点点,撒在大行军锅里面主要靠野菜,各种野菜,具体的就不说了,我们捡野菜捡得多了,四五月份挖野菜。春天的时候。
[王贵]:昌都战役这一次度粮荒就严重多了,10月份了,10月19号,解放的昌都,这个时候就没有野菜了,秋天快冬天了,那就是勒紧裤腰带,我今天没有拿来当年的皮带,一个扣子一个扣子,勒紧裤腰带,但是还得干重体力劳动的活,我们还打土坯盖房子,炮兵营的战士勒紧裤腰带给骡马割草,骡马不能让它饿着,它不吃草,它不走,那时候炮兵都不是榴弹炮,是汽车牵引的,进不去,没有公路,都是步兵炮、山炮,那个炮骡马驮也很重,一个炮是200斤,两个轮子180斤,一个90斤,装起来打。重炮兵骡子,一天三斤料、四斤料草要保证,人吃不上,饿着肚子上山给它去割草。
[张小康]:书里也记录了当时最难的时候他们可能想象不出来,那个时代是全国解放的,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但是这批人在那边。因为自然环境和当时特定的交通的这些困难,你知道他们困难到什么程度?他们在行军的时候,饿的不行的时候,只能把自己棉衣里面的棉花揪出来嚼着,还有捡那些死了的野兽的骨头拿回来砸着吃。还有一个叔叔跟我讲,他捡一块牛皮,他是清华毕业的大学生,家里是很富有的一个富家少爷,参加革命,跟着十八军进去了,他说捡了牛皮,往嘴里嚼,其实就是望梅止渴,用这种好象在吃东西,实际什么都没有,就饿成这个样子,但是大家没有退缩,他们就是忍着。
相关专题 |
· 红色访谈 |